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福克納不是福客多

我翻遍堆在地板的書,想找出那天曾看到的「那句話」,證明我將說的是其來有自,不是我幻想的。因為我自己都不太相信我將要說的,我很擔心是幻覺或作夢。

究竟那句話從何而來?在圖書館翻書看到的?或那句話正藏在我地板上那些書中的某本某頁某句?或是,那是我睡眠不足時在夢中幻想?因為我將要說的,很難以置信。

我將要說:據說,英語文學的學術評論以討論莎士比亞奪冠(根據那本可能年代久遠的書統計、也可能年代不遠、也可能是我夢見的書),這種話很可置信,莎先生4百年來名氣都一樣響鐺鐺。那麼,誰幸運地接在莎大師後當第二名呢?一個20世紀作家,來自美國南方的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我是否能找到那本書來證明呢?)


威廉‧福克納1897年9月25日出生,天枰座。不過我個人覺得他寫的書非常不天秤座,抱歉,我用星座胡說八道,若有認真的學術人不要罵我。1949年福克納抱回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他很厲害,也有人說他在小說裡胡說八道,語句不通毫無意義,有人批他因為哲學不好,所以小說裡用文字遊戲故弄玄虛。

福克納也不是沒本事唬弄人,他一手創造出有骨有肉的美國南方神話。名為神話不是因為走奇幻路線,相反的,他的故事有時候真實到讓人誤會為太陽花系列之美國南方家庭悲劇。

稱為神話是因為他多本小說背景全在一個名字很難念的(莫須有)地方---Yoknapatawpha county(我不會翻譯)---這難背的地名是每個要考美國文學史的人都要默默流淚記頌的。就像細心建立希臘神話一樣,福克納煞有其事地為Yoknapatawpha畫張地圖,上頭標出在某某地方某某小說人物發生了什麼事、又某某地方某某家庭發生了什麼事…。學者說,Yoknapatawpha county就是福克納對家鄉、對美國南方的認識與想像。

因此,他每本小說中的人物都活得像真實人物。某些角色出現在不同的小說,就像一個自成體系的虛擬世界,人們來去,踩在一個瘋狂南方。至好我個人覺得他小說十分瘋狂。瘋狂之處,一方面是他的文字運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

我初讀福克納是他兩篇有名的短篇故事:<給愛米麗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和 <燒穀倉("Barn Burning")>(也可連結到完整故事文本),從<燒穀倉>較能看出福克納一貫的小說筆法,以及為何他被稱為美國現代文學之意識流大家。

陰錯陽差之下,我學期後半困在這位很愛神氣拿著煙斗的美國大師,即使他的小說不是我的菜。一本名為《聲音與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又譯「痴人狂喧」)》的小說,我幾翻延遲逃避,最後仍不得不看。福克納曾說,《聲音與憤怒》是他的favorite。

然而小說中有太過逼人(讀者)瘋狂的斷裂亂序、太愛省略標點符號、太憂鬱愁苦有自殺傾向或虐待狂的人物等。但是,這本由一位無法言語的智能不足的角色開場敘述的小說,有魔力讓人深陷,有時讀者就像被虐待狂一樣。

「聲音與憤怒」引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Macbeth)》的名句: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既指聲音,那就脫離語言的限制了。生活裡很多說不出來的,只能剩下聲音與憤怒。若有人有興趣折磨自己,進入瘋狂世界,推薦之。

另外,福克納的家在Rowan Oak, Oxford, Mississippi,有一本叫Talking about William Faulkner: Interviews with Jimmy Faulkner and Others (1996)的書,本書是在福克納死後,兩位作者採訪他的姪子以及家鄉的人而寫成,並附許多動人的黑白照片---其中幾張看出,福克納喜歡在他家的牆壁上大書特書notes,他把想到的故事大綱、友人電話等等,都隨手寫在牆壁上。他一定不是有潔癖的人,但鐵定是有趣的人。

也許在美國的友人,會有機會去拜訪這南方傳奇。即便如今只剩墓碑與潦草寫在牆壁上的筆記。當然還有他的床跟桌椅…

@圖片來源:"Faulkner, William." Online Photograp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1 Dec. 2007 .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食無海鮮,大口吃肉

以下這篇文章是一美國內陸居民的感受,若有誤請東西岸的幾點們指正。

我已經很久沒有嚐到海鮮的滋味了。今日交通發達,即使沒有靠海的州,超市冰櫃裡還是可以見到魚蝦蟹之類的東西,不過大多都經過調理,呈現紅通通的模樣。「來條吳郭魚」,台灣傳統市場中,魚販以熟練之姿快狠準從水槽中撈出一隻活的,在這裡幾乎看不到。要吃海鮮,只有冰凍或冷藏兩種選擇。

對於一個討厭熟魚的人(但是極愛生魚片),常萬分痛苦地將買來的生鮭魚切成適當大小,用洗手乳二次以上,蓋過處理魚肉後的腥味,然後全部丟入冷凍庫,作為日後的晚餐烤魚;在這裡的日本料理店還點了鮭魚飯,可見我多麼想念基隆港。

什麼黃魚、青衣、石斑,甚至我最害怕的白鯧魚,連個影都無。

除了魚類,我喜愛其他的海鮮。平時烹調義大利肉醬麵,硬要加入幾片冷凍花枝、或數隻冷凍蝦仁,不過怎麼煮都沒有那種鮮味。螃蟹這種東西,好像已經一年多沒有出現在我的胃裡。

嗯,廚藝很差,只好試試外食。幾次下來,調味品與香料的味道,完全佔據我的味蕾,在大蒜、起司、奶油、胡椒粉之下,是蝦是蟹都分不清。此外,烹調方法不是油炸就是烘烤,完全不符合我茹毛飲血、想吃鮮食的慾望。記得在一家專賣海鮮的餐廳,看到crab cake這道菜名,我完全鬼迷了心竅,以為是許多螃蟹層層疊,腦中的幻想,在侍者端上一盤炸餅之後灰飛湮滅,吃不到蟹,只有薯泥青豆和胡蘿蔔。

我只能到夢裡尋找清蒸鱈魚和大閘蟹。

一個朋友轉述美國人的話,吃不出海鮮的味道,才是這裡海鮮料理的著眼點。用盡各種方式絞爛、重口味、激情地烹調,就是要讓嘴裡沒有魚味。

也是,難怪阿兜仔對煎魚敬謝不敏。在英國居住的嬸嬸,剛去第一週就煎起家鄉味,讓鄰居聞味前來抗議,不能煎,要炸成他們著名的魚排,再配上一大籮薯條。我居住的宿舍常常有火災警報,因為又有某個亞洲人正澎派地煎著魚,那些熱情的煙觸動感應器,一下招來了兩車消防員破門而入。

不愛海鮮味,切開的牛排透著血水,卻能讓他們大口吃下,稱讚原味最棒。唉,不求日本築地的鮪魚赤身,請給我來盒章魚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