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女生角度出發,對台美服飾櫃員,虛淺片段觀察。
回台後,正值夏末換季大特價,不免逛幾趟百貨,特別是衣物部分:通常有位櫃員,照看小櫃,身上著當季衣物當活招牌,你可能東挑西看,他固定台詞:「都可以試穿哦,有做特價。」
進試衣房,發現牆上一個掛勾,沒有鏡子。沒有鏡子,鏡子在賣場裡,在開放空間。
沒有鏡子,必須套好衣服,走出試衣間,才能瞧瞧模樣,如果剛好一人逛街,既無朋友能徵詢,櫃員可能還是會品頭論足,問想找什麼,甚至幫搭配一套又一套,好也壞,好的是,櫃員頗有時尚品味,有時平凡衣裳神奇效果,壞的是,有時只想靜靜穿幾件衣服,不想讓別人看到,打扮成小丑,或袒胸露背的自己。
試穿衣服,未必購買,有時一時興起換換口味,也未必當日穿著合搭配件,或無肩內衣來試穿露肩上衣,也未必腳上沒有淤青來試穿短裙,或者,你想顧影自憐,不想走出試衣間露肥肉。
在台灣,不少熱情櫃員,幫你搭配多套衣物,只得不好意思買其中一件,有時連家住哪裡,幾個兄弟姊妹都問,A:「你住台南嗎?」答:「對呀。」A:「聽你口音不太像」,答:「可能以前在台北讀書吧?」,A:「以前在台北,那現在在哪裡?」,答:「...」
「你在台北讀書喲,多久回一次家啊?」,「我家小朋友去台北讀書,都玩瘋了不回家。」
看著鏡中自己,還有也在鏡裡的櫃員,他的笑容,還有讓人無法判斷是否虛偽的誠懇...該無動於衷還是...
不免想起紐約服飾百貨,如兩奶油男模固定站崗的Abercrombie and Fitch, 遊客趨之若鶩的Amarni Exchange,American Eagle,年輕女生愛去的Zara, J. Crew, Banana Republic,或老少咸宜梅西百貨,也有許多服務員,但他們大多就是"服務員",偶問你:「How are you?」後閉嘴。選購衣物樣樣自己來,排隊入成排試衣間,進去後,是自己的時間,大多有落地全身鏡,可一件件試穿搭配,少見櫃員出意見,通常只幫你找尺寸,出來後,對服務員無任何感情,也不太語言交流,想買就買,不買就掛試衣間旁衣架。
雖然,結帳時,櫃檯定會問你,Is somebody helping you today?somebody應該是10分鐘前幫找了一件M尺寸褲子,後不見蹤影的服務員,你如果出店門轉頭對他微笑,他的丈二金剛表情會讓你覺得認錯人,的那一位。
服務業定義為何,要服務到何種程度,你偏好不熱不冷的美國服務員,還是緊迫釘人噓寒問暖的台灣櫃員,還是鞠躬哈腰的日本人?
美國有小費制,崇尚使用者付費,沒有無償幫忙、熱心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檔事,計程車司機完全沒服務,有時還嫌你吵,卻收車資還得付小費,餐廳服務生通常較為貼心,因為六人以上聚餐,直接總價加上18%小費,倒沒有給服飾店工作人員小費慣例,在櫃檯可答可不答,因此,他們對客人多冷若冰霜,態度不特別溫和,美國服飾專櫃店員喜歡做自己。
還遇過不少台灣鞋店服務員,蹲在地上幫客人穿鞋、綁鞋帶,跑進跑出找尺寸,美國鞋店店員,動作快慢不談,通常幫你找鞋後,站老遠,就像客人有香港腳,也像看到客人光腳丫,是對私領域的侵犯。
或許與此民族,個人主義盛,也正相關,他們不覺得服務業就得取悅客人,他們覺得百貨櫃員同與坐辦公室金融業或游泳池旁畔救生員一切平等,討口飯吃,畢竟偉大總統傑佛遜曾說:「人生而平等。」他們不必用笑容,及過分親近,賺取同情,他們不做份內之外,不一定獲得報償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