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打拚的小君在之前提到「為什麼台灣人愛儲蓄」,聰慧如君,這正是台灣前陣子很熱門的話題。
不久前媒體公佈最新的尼爾森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發現台灣是全球第二名愛儲蓄的國家,有66%的台灣人會將扣除生活開支後所剩的薪資存起來,僅次於泰國的67%。
我想台灣人是愛賺錢也愛存錢,以我自己來說,每月會將一半的薪資先存起(大家不要幻想很多),再撥出給父母的生活費,剩餘的才是生活費,偶爾還遇到繳稅金、保險費、修車、貓生病等必要支出,七扣八扣後,過得比大學時期伸手拿零用錢拮据多了。
身邊一樣初入社會的朋友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如我,將所得大半分給儲蓄及父母,過著莫名節約的日子,另一種則是快活過日子,不存半毛錢,也沒有任何負擔,每月將工作所得揮霍一空,月底後再重新開始;還有一種則是又想存錢又情不自禁的愛花錢,上班總是遲到所以得坐計程車、為了和同事聚餐而常吃簡餐店,但還是想存點錢,因此總是一邊喊窮一邊掏錢。
除卻第二種人不說(能如此豁達,代表他們大多家境優渥,甚至學生時期戶頭的零用錢就比我們存款多),其餘兩種人都會因為存款數字或快或慢的上升而感到喜悅,就跟小時候越重的撲滿越愛舉起來晃一樣,沉甸甸的重量與「夢想實現的機會」、「未來生活的穩定」、「無憂的退休生涯」畫上等號。
中國人愛存錢、會存錢這點,我爸媽儼然是代言人之一,兩人十多歲至台北打天下,將每一分薪水寄回老家,結婚時只有一床被子,租屋在工廠的頂樓定居,一連生了三個孩子,撐起一家小工廠,雖然在不景氣時關閉,兩人依舊頂著半百的高齡進入工廠做工,加起來才不到6萬的薪水,竟然能讓一家五口衣食無缺、買房、買車、存錢,可見他們倆多懂儲蓄之道,真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小縮影。
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父母都走過三、四O年代的貧困生活,所以吃再多苦也不願孩子像他們昔日那樣辛苦。這大概已成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不管多窮,都會想盡辦法把手上一分一毫存起來留給子女,他們可以簡約刻苦過日子,但不能忍受兩袖空空無家產傳後。可惜現代人侍奉尊長的想法已變,所以分家產後,老人被棄養的新聞也再不是希罕事。但西方人卻認為把子女養育成人便已盡了父母之責,存款也是他們的老年生活所用。
我和世澤曾在泰國旅行的車程中,結識2位印度旅客,這兩位仁兄極有意思,他們在各地工作,賺到一定旅費後就四處遊玩,等到金錢散盡,就到下一個城市(國家)繼續工作,如此反覆循環數年,讓他們練就了各種職業技能,酒保、貿易商、街頭表演、樂團。當時他們帶著在曼谷賺的錢,要到柬埔寨邊境的賭場去試手氣!
對於我們解釋為何無法拋下一切旅行、結婚、流浪等理由,他們都以不以為然的臉色作為回應,更對台灣結個婚動輒數十萬的花費感到吃驚,不斷鼓吹我們別回台灣工作了,買張機票繼續旅行,等到花費用盡再做打算吧!這種輕拋「捨與得」的豁達,我難以做到卻欣羨不已,雖然「捨」得比人少,「得」的又不比人多,但保守、顧慮明天的性格,讓我無法坦率的拋下一切,雙手空空的回台灣,因為有太多「未知」讓人徬徨。
據說自古以來,中國大陸每年總有一省在飢荒,即使是歷史課本上提過的太平盛世,皇帝也要忙著調度物資減緩災情,也許就因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不足之憂,所以特別愛儲蓄,也特別擔心和照顧下一代 。
不過愛儲蓄真的是好事嗎?
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ean-Baptiste Say)認為儲蓄是更好的支出形式,他認為儲蓄能百分之百引導至投資,儲蓄愈高對經濟愈有利—「刺激生產是好政府的目標,鼓勵消費則是壞政府的目標。」
但20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推翻了這個理論,他認為在真實世界中,儲蓄難以百分之百被引導至投資,過度儲蓄不只削減了消費動能,也難帶動投資成長,消費與投資俱降,景氣自然下滑。以美國經濟大恐慌來看,當時股市崩盤,信心潰散,大家轉而多儲蓄少消費,藉此稍為穩固個人財富,但也因為大眾節衣縮食,導致工廠銷售不佳、關廠裁員,造成百姓的收入危機。
過去台灣屬發展中國家,儲蓄是發展的資金來源,因此儲蓄率即使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50%也屬正常,但台灣現在已屬大量消費國家(服務性產業多),過高的儲蓄率(超過30%)反而會抑制商業活動。
目前台灣的儲蓄率為29%,代表台灣人的確以省吃儉用、儲蓄為目標。只是十年前,民間消費成長快速,企業年年加薪幅度有7~15%之間,人人心中懷抱夢想,只要認真工作存錢,未來就能享受舒服的晚年生活。但台灣早已已經大不如前,94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八成家庭的儲蓄金額向下降,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原本的15萬,2年內降至8萬,存得少不是因為花得多,而是物價漲太快、所得成長又不夠快所致。
即使所得降低,台灣人的儲蓄率仍偏高,代表了我們對未來缺乏安全感,不安的整體環境、混亂的政治因素讓我們生活得沒自信,時常大嘆「台灣將亡」!雖然我的政治立場明確,但我也認為一個清廉的政府,才能獲得人民的信賴,建立信心、相信未來,進而減少儲蓄,懂得享受當下。以目前凡事不確定的當下,未來總統候選人皆有貪腐官司纏身,我如何不對未來悲觀呢?
政治太複雜,但經濟很現實,儲蓄的利率也是低到嚇人。工作兩年下來,發現存款還不夠多,要付出去的帳單卻多得嚇人,導致查詢餘額時偶爾被奇異的數字嚇到心臟無力,加上一時衝動辭職、出國旅行,等到冷靜下來時,才發現存款數字又回到原點。
現在每個月我還是腳踏實地的存錢,偶爾透過好友的小道消息加入基金、股票的市場翻騰一番,但是看著那些數字漲漲跌跌,雖然刺激,還是沒有存款簿中穩定成長的數字讓人安慰,現代人存錢保住優質晚年生活,我存錢為了擁有自我、為了早點離開職場、為了開家可愛的小店邀朋友聚聚,為了未來,所以存錢。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台灣人愛存錢
張貼者: 09:27 於 星期三, 7月 25, 20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則留言:
親愛的clitier,不是說寫不出來,怎麼一寫三千字,連薩伊、凱恩斯都般出來,很好很好!我覺得你很有自己的見解,有寫出很多面向,能在短時間有這樣的作品產出,只能說你殺人於無形,可能是暗器有毒吧。為了你我要把我的title改一下。
只能說儲蓄(或是投資)是為了放眼未來,希望可以不再對存款簿上的金額念茲在茲的日子趕快來到...出社會後,人會明顯務實許多。
我們的好友桑小姐曾很生氣地問我,
為什麼我們儲蓄利率比所得稅率低這摩多!?讓我們沒辦法存錢?
我對經濟學一竅不通,
但中南部人在台北要能存錢,
真的需要找個薪水還不錯的工作。
媽媽說,把房租存下來就剩很多了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