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必也正名乎?

張愛玲寫過,她看每個中文名字好像都有某種個性或人物要從紙上躍然而出,我忘記她舉的好例子,在此只好先隨性舉例,我舉的不好,但大概是說,諸如,叫王熙鳳的,就該給人強悍卻風情萬種的聯想。叫夢露的,可能皮膚要白且性感,還有給人朝生暮死的激情感受。叫林光常的,可能看起來也要是白淨面皮的普通人…。

中文名字給人的聯想多,因為不管是菜市場或言情小說風格,兩三個字可藏進整部中國文學史,每個字都有典有則,可惜要有這種辨識功力,先要像張愛玲那樣有深厚的國文修養。雖然我不能看著名冊馳騁想像,雖然我的名字也是流於通俗的,但是年歲漸長,愈能把自己的名字當成不可變動的一部分。也許是受到累積的聽覺次數影響。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命名先於存在,我尚未長成或者出生前,父母命名中就期許我要幸福快樂,久了,中文名字真的成了個人的生命印記時,我們有時正著解讀,念茲在茲之下,召喚出得福的線索;有時又要顛倒來看,說著,名字中的意涵正是你所缺少而終生追求的。例如,命中缺木,就該就叫森森。或者,叫森森的人,應該命中缺木。

「我是誰」雖然是很難自問自答的大哉問,但是,因為中文名字是打出生就被賦予的,我就像被剝奪選擇權的人,反而能很安心的接受這種命定的安排。英文名字則不然,像我這樣,沒長輩(或老師)為我命名,也很少聽到有人用外國名字稱呼我的台灣人,可能都曾經面臨多次的洋名變革。尤其是去上英文課時。

每次稱呼,每種稱呼,不管他是Mary、Sherry或Ivy,Gil、Gail或Ariel,我常常很難因為類似這種叫喚,而能自然地回過頭來反應。所以,一日三變革,身為沒有英文名的外族人,今天是Lulu明天當Lily,有何不可。

當然,我們還有另一種英文身分,BBS或MSN等等的ID。但對我來說,ID只流動在螢幕上,像啞巴般,睜眼不能言,無聲。一時要轉換到口語卻也彆扭,viol可以當英文名字,現在還可以假裝很有英國風範,說是來自《十二夜》的Viola,但當它從小寫v升格到大寫V,似乎暗示某種隱藏的革命,我想我應該要先了解我的革命章程,才好安心接受。

取名字也許不難,接受一種固定的英文名字,也許也不難。可惜我從來都是沒主見的人,我暗暗渴望在這種此生相隨的問題上,像取得手機號碼一樣自然而然(當然,我是指免錢購買的未指定門號);也像星座一樣,雖然無權置喙,但這是太陽金星火星為我量身訂作的。被賦予。也許我真的應該在重回校園前,考慮,接受一個相近中文名字諧音的英文名,例如,Cind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