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Nostalgia

(在上一篇文章以各大排行榜,表現熱愛世界的同時,我又謅了一串濫情的台美關係文字。)

那天,來自韓國的學妹跟我說她好想家。

三個月,正好是鄉愁氾濫的好時機。之前準備留學考試,在南陽街某知名補習班學到nostalgia。這位據說見過大風大浪的老師,用「那是他家」作為口訣,十分貼切,因而成為我考完試後唯一記得的單字。

剛到美國時,什麼都很新鮮,文化、生活、學業,每天都有一些事值得紀錄。三個月後,當期末壓力接踵而至,披薩熱狗和起司不那麼吸引人,就是想家的時候了。這種情緒,讓人一大早就站在窗前發呆,悶悶地,提不起勁,好像站在雲上,隨時都會往下掉。因此,課業的挫折與困難,就會被放大一百倍,覺得自己被拋棄在某處,怎麼樣都爬不起來。走在路上,會一直盯著前面抱著書的教授,只因為他的卡其色夾克跟爸爸的一樣。

慢慢地,從幾次氾濫的淚水與絕望的深淵中,認清返鄉的機票不是那麼好訂,只好自顧自地找些樂趣或是什麼的填滿行事曆,然後開始發現日子快的可怕。這段時間,回想起來很空白,不知道該把心定位在哪裡。

一年之後,臉皮有一定厚度,「無所謂」的念頭常常冒出來,覺得很多事情「本來就如此」,不再因為沒安全感把冰箱塞滿,不經意說美國人很可愛,走進咖啡店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有時候希望媽媽不要上線因為有個assignment明天due。

不過,我的最愛裡關於台灣的連結愈來愈多,每天拜訪朋友的部落格或相簿,上一分鐘被Ugly Betty劇情逗得哈哈大笑,下一分鐘因為一張台北捷運站的相片流下眼淚。看CNN五分鐘,台灣新聞三十分鐘嫌太短。點開連環新接龍,半個小時Q總是連不到K,心裡正和朋友在東區街頭提紙袋喝下午茶。paper proposal不斷提出與台灣相關的主題,絞盡腦汁讓它與理論連結,然後花一整天的時間蒐集資料,最後發現全都沒用但心情還是很好。

沒有不開心,只是想家。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I miss my home!

匿名 提到...

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