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推 盧安達旅社

後知後覺看了名片《盧安達旅社》(Hotel Rwanda),背景故事:Tutsi是比利時殖民盧安達的領導階級,Hutu乃另一族群,比利時勢力離開盧安達後,Hutu籍當選總統,兩族群對峙情勢漸升,領導階層及國家控制媒體製造對立,後加上總統突遭暗殺,Hutu有心人士操弄,指Tutsi族群為暗殺者、cockroaches,要徹底消滅,清查Tutsi人民。

Paul Rusesabagina,盧安達首都五星級旅店中階主管,Hutu籍,老婆是Tutsi,家庭組成,是族群融合縮影,也是盧安達當時常態,Paul在旅館白人經營者出國避難後,成為總經理,收容無辜Tutsi兒童、人民,使其免於血腥屠殺凌虐,並力維五星級旅館經營品質。

Hutu和Tutsi同台灣的本省、外省族群,外表無法精確判斷異同,也多有兩族聯姻。老一輩台灣人或有省籍情結,年輕一些自然交遊,惟選舉時,省籍議題再度被操作,因為國族認同、文化差異乃最容易分化情感卻又不費力、不花錢的心理運作。

聽見「Genocide」一詞,是某課堂,一個褐髮女孩引經據典報告期末社論提案,當時一頭霧水,剛好沒帶電子辭典,後來一查方知是種族滅絕或集體屠殺,我對種族屠殺認知,多年停留在「南京大屠殺」日人虐殺中國戰俘,「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幾部以寫實或黑色喜劇呈現的猶太人集中營。

族群一直在政治議題設定、合理化征戰理由上,可以操作,甚至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於猶太人、1994年盧安達、至現今蘇丹達富爾地區,演變成種族(宗教)屠殺。伊拉克的遜尼、什葉、庫德族間衝突常有所聞。

但是,廣泛西方世界,西歐北美,卻未必能把種族屠殺簡化成只是族群議題,或更以偏概全,用愛惹麻煩、好戰等民族性,使這些地區、或文化概括承受。

西方對東方的「畏懼與自信」的矛盾,逃避共產政權,可憐非洲大陸、誤解伊斯蘭世界,有些是國際媒體推波助瀾或妄下結論。

媒體是發聲無冕王、觀察者,站在烽火連天、哀鴻遍野、悲合離歡最前線,是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管道,也是意識形態形成捏陶機,《盧安達旅社》片中,便彰顯媒體角色,一是盧安達國內媒體洗腦讓人民憎惡Tuisi,廿四小時放送政治宣傳(propaganda),一是,一組下榻五星級旅店的國際媒體工作者,攝影記者不顧人身安全,也不願只拍官方說法、聯合國記者會,逕自跑到盧安達街上,錄下屠殺慘況。

以下是劇中旅館經理保羅和國際記者的對話:

Paul Rusesabagina: I am glad that you have shot this footageand that the world will see it. It is the only way we have achance that people might intervene. (保羅:我很高興你拍下真實影像,這是唯一讓世界其他地方介入、阻止暴力重複發生的方法。)

Jack: Yeah and if no one intervenes, is it still a good thingto show? (傑克:如果他們不介入,這些殘酷影像還值得播嗎?)

Paul Rusesabagina: How can they not intervene when they witnesssuch atrocities?(保羅:世人看到這等暴行怎麼可能不介入?)

Jack: I think if people see this footage they'll say, "oh my Godthat's horrible," and then go on eating their dinners.(傑克:我想人們看到這段影像,會說:「噢,天啊,真是太恐怖了。」,後低頭吃晚餐,船過水無痕。)

大學四年課堂,至今研所課程,履討究媒體是否影響決策,我們一直相信結論是有的,否則難道天天打嘴砲?也相信著媒體記錄、評論、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定位,或許是還沒真正當過線上記者,仍然天真,不過當過Financial Times國際記者多年的老師,還是振振有詞辯論媒體影響決策的例證,或許媒體不能立刻影響決策,但是卻能潛移默化世人觀感,能凝聚一股策動革命及反對的力量。

回到《盧安達旅社》,這是一部,沒耐心如我,在家自看DVD,卻也默默看完的片子,鋪陳沒有太多高潮迭起,卻樸實無華寫傳記的方法,交待感人震憾的故事,不如美麗人生那樣創新、詼諧、諷刺的曠世鉅作,也不若辛德勒名單血腥無情,倒像一味知性小品,也濃也淡。

1 則留言:

09:27 提到...

這真的是很棒的一部片,看的時候讓人心中非常沉重…不是因為陳悶(這部片與陳悶完全沾不上邊)而是因為對人性的懷疑與無力感,尤其是片中描述西方世界決定不出兵干預屠殺的時刻。

100天大屠殺,1天1萬人,最後殺了100萬人,因為是真人真事,不是戲劇,所以更讓人難受。如果想更了解這場屠殺,建議多看一部HBO在2005年推出的電影 sometimes in april (泣血四月) http://www.hbo.com/films/sometimesinapril/一樣以1994年的大屠殺為背景, 雖然故事性沒那麼強, 但以半紀錄片的形式去拍攝, 有提到後來國際社會的處理手法, 除了實境拍攝,片中演員也很很多是當時大屠殺的生還者,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