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秦始皇的兵馬俑

最近在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兵馬俑特展剛剛落幕。

這是秦俑第二次到台灣展覽,雖不見首次盛況,但也是人潮擁擠。數年前,我到西安,親眼見到秦始皇的地下陵墓,規模之大,時能想見其在位時呼風喚雨的榮景。贏政雄才大略,併吞六國,稱霸中原。書同文、車同軌、大修馳道,同時亦焚書坑儒、統制思想。蓋阿房宮、建長城、造這個死後也不寂寞的陵墓,勞民傷財,終至民怨,使秦朝三世而亡。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夫人希拉蕊,也曾親臨西安,近距離接觸中國古朝遺跡。我當時出了陵寢,在旁邊販賣紀念品處,看見排隊的人龍,原來是意外發現秦王墓的老農民,正以簽名出售。無論真假,購買簽名的人,透過一個可能轉眼就忘記的名字,遙想這個毀譽參半的皇帝,雖然相隔千年,卻有另一種連結。

在台灣看兵馬俑的人,也是如此。如今,秦王墓已是聯合國定義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如果將來中國大陸無法維護它,聯合國便會發動捐款,繼續保存這個「全地球人」的財產。目前正在進行的柬埔寨吳哥窟募款,正是因此而生。

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富意義的方案,如果早能強制執行,阿富汗的巨大雙佛像或許就不會因為宗教信仰的差異而被搗毀。作家Khaled Hosseini也不用在新作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中,透過故事主角,哀悼這個不復存在的文物遺景。

為何要保留這些和我們不同文化的東西?與其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倒不如從其他的問題下手。為甚麼要去博物館看兵馬俑、兩河流域文物、或是埃及木乃伊?為甚麼有人為梵谷的starry night做一首專屬的歌?為甚麼翠玉白菜這麼出名?為甚麼到歐洲旅遊的時候,就算不是教徒,還是會不經意拍下大教堂的建築?

必須說一句由心理學家研究證實的陳腔濫調:它們是文化、是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不斷追求的部份。

它們是一種記憶,一段歷史,無法否認的存在。到西安看兵馬俑的時候,順道去了華清池,它因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傳説而盛名,也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地。走進當時蔣介石短暫居住的「五間廳」,以簡體字寫成的導覽介紹,稱蔣介石為「蔣匪」。我看了不禁噗哧一笑,當時落敗的政權,已經不可能興起,泱泱大國,卻缺乏寫出蔣中正三個字的勇氣。

今年我在美國看到台灣倒蔣、去中國化的新聞,毀壞銅像,更改中華的名稱,最後還興起中正紀念堂更名甚至拆除的念頭,我不禁想:是要改成「蔣匪中正紀念堂」嗎?

這個藍白色調的紀念堂,就像任何一種文化遺跡,就算拆除,還是不能否認它曾經存在的事實。這麼相比,似乎抬舉了這位蔣先生,畢竟中正紀念堂與秦始皇留下的領導人遺跡,就目前的文化價值評估,是相差太遠了。遺像的留與不留、紀念堂的拆與不拆,與搗毀阿富汗的雙佛像相較,實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問題不在遺產保存,而在思想改造。

如果做這些事,能夠抹除阿富汗的佛教,從此只留下神學士信仰的回教;能夠改變蔣介石曾經是台灣的領導人,那麼行為就有意義。歷史的創傷,像身體的創傷,要擦藥治療、對症下藥,不是用紗布包覆、謊稱是別的病症,就能痊癒得了。

為何缺乏面對它的勇氣?就像面對贏政和他的軍隊一樣。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小兜不在。yve代po。
請期待下週父親節特企文章

09:27 提到...

燕寧說著真好,
我也一直覺得中正紀念堂拆與否、改名與否,並不需要那麼多政客勞煩費心,我也不贊成因為認為那是錯誤的,而對其破壞,因為故事不會因此抹煞,有時保留下來,才能永遠記得這段歷史教訓。

過去台灣剛光復時,也曾大舉破壞日本遺留下來的神社與任何建築物,甚至還在神社上裝上國民黨黨徽,真是讓人啞口無言...

11:22 提到...

給08:24,

很喜歡你這篇文章,「不在拆與不拆,在於思想改造...」

結合阿富汗雙佛像,深入淺出,鞭辟入裡。

匿名 提到...

想了好久,才認真面對你這篇文章。我對於台灣整天在島內爭些雞毛蒜皮與國家未來無關的小事實在感到很疲憊。歷史只能過去,但怎麼可能消去呢?

在美國,特別感到台灣在世界參與上的脫節,常常覺得能代表亞洲的、或有自己文化特色使美國人關注的就是日本、大陸、甚或南韓。國家發展絕對不是像義和團一樣喊口號、仇視洋人、燒教堂就可以在世界站穩腳步的。

台灣不放眼未來,到底想要何去何從呢?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