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端午記事

對於端午節的記憶,是一束束浸濕的粽葉,草葉的香氣在初夏的空氣中徐徐發散。鄰居家的李奶奶、周奶奶在自家廚房忙碌著,圓桌上擺滿大碗、大盆泡過的蝦米、香菇、花生、晶亮的鹹蛋黃、滷透的肉、大顆的栗子和浸泡過的糯米。一頭銀髮的奶奶熟練的拿起兩片粽葉,彎曲成漏狀,放糯米、填料,再放一匙糯米,然後手指純熟的翻轉粽葉,讓粽子成型,再用棉線綑綁。蒸熟或煮熟後,一串串的粽子高高的掛起,那肉香米香穿透又濕又油的粽葉,瀰漫在整個巷弄,搭築了我端午節的記憶,還有我對家鄉的思念。

我童年的記憶不多,卻總記得端午前到鄰居家看包粽子,那像是遠足前整理背包的過程,是最叫人興奮的。周奶奶家全家大小一起加工,媳婦、女兒、孫子孫女一起團團轉,包出的是山東鄉情的台式粽子。李奶奶和大媳孤軍奮戰,包的是傳統的台灣北部粽。插不上手的小孩則是拿著塑膠劍追逐,有時趁機偷吃塊滷肉或香菇。包好的成品,其中會有四五串送到我家,鄰人都知道我媽媽一直學不會包粽子,但是蔡家的小孩最是嘴饞。

當時住在林務局宿舍,兒時玩伴的爺爺奶奶就是我外公的同事。延續著兩三代的交情,那幾條巷子的街坊有濃濃的人情味。中秋節到頂樓和大家一起烤肉,端午節的時候更大方接受鄰居的粽子,我們一家五口吃的不亦樂乎,沒有人會怪我家不專業的主婦。後來搬了兩次家,每到端午節總是會接到李奶奶的電話,說是粽子包好囉,卡緊來拿今年的份。

對於李奶奶的粽子,我可是相當驕傲。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一拿到李奶奶家的粽子,我就要每天吃上至少三個,還要把粽子丟到學校蒸飯箱蒸,和其他同學的粽子一起薰染滿教室的端午味,不到中午,已經有貪吃的同學打開飯箱拿出粽子三兩口吃掉。李奶奶的粽子有道地的台灣味,糯米像是油飯一樣香又粘Q,香菇和豬肉滷的透,蝦米讓人脣齒留香,鹹蛋黃不可缺,栗子則是爸爸的最愛。每次迫不及待打開粽葉,望著熱煙上竄的那一瞬間,我都相信粽子便是世間最美味又令人驚喜的食物,足以代表台灣人的熱情和生命力。

我幼年居住的那條小巷,象徵著那個端午節家家門前插韭黃的年代,鄰居過年過節互相餽贈,儘管是交換幾串粽子都溫熱大家的心,像是國語課本寫著「遠親不如近鄰」,深深烙印在我腦海。當年我有個青梅竹馬小寶,他的奶奶疼我像孫女一般,總是在秋天就為我織好冬日的圍巾。

小巷裡的粽子讓我魂縈夢牽,今年是第一次在異鄉過端午,就讓我嘗到思鄉的苦,也是第一次沒有大口吃粽子的端午節。

紐約中國城什麼都有,就是最缺台灣口味。廣東潮州福州口味最多,端午粽也就是那些包成扁扁圓柱的粽,對吃慣台式粽的我來說,那些廣東粽豈止欠一味,賣相更差,完全無法勾引我的食慾,跟我們有稜有角可愛討喜的台灣粽哪能比!我和姊姊一起走進勿街的小巷,聞著粽葉的氣味尋著腦海中的記憶,我在大間小間的港式餅舖外窺探,卻遍尋不著一個誘引鄉愁的台灣粽子。今年端午,我只好空著肚子抱憾度過。

我懷念那個透早爬起來看划龍舟的年代,懷念小巷裡粽子遞來送去的寒喧聲,懷念蒸的水煮的北部粽南部粽。然後恍然驚覺,與生俱來對家鄉味的界定和執著難以取代,那種知覺和味覺像是連著嬰兒和母體的臍帶,就算被剪斷分開,身體上的印記永遠清清楚楚告訴每一個人子的來處,而所謂的中國城在思鄉時節,販賣的竟都成了異國食物了。

6 則留言:

08:12 提到...

細膩的筆觸勾起濃濃回憶
雖作者謙稱字數我見猶憐
溫馨小品文依舊感人熱淚

補充:今年端午我在大華找到家鄉味

11:22 提到...

挖腮,04:06用了好多台灣話哦。

「透早」、「卡緊來拿」...

04:06 提到...

我身為台灣人,會烙幾句台灣話也是相當合理的阿!

05:01 提到...

我們這些貪嘴的人
果然食物才是最融入骨血的文化臍帶
由思香來思鄉
讓端午佳節情境浮現眼前
閉上眼細細品味更是餘蘊無窮

(我覺得我有當書評的潛力~)

08:24 提到...

端午節是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耶,
相較起來中秋節對我沒有端午節那麼重要,
我想是粽子佔了主因。

那位李奶奶是否有找孫媳婦的意味?

04:06整個很有琦君的感覺!
而且篇幅會不會太長!好可怕!

01:26 提到...

邊看邊覺得整個網頁都聞到粽子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