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Reveal your secrets, log in the Facebook.


我停用Facebook的第一天,就是我再度啟用Facebook的那一天。一但開始就無法停止,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自從Facebook越來越多朋友加入,每天上站觀看大家動態成了例行公事。還沒加入的朋友總是好奇為何有人對Facebook成癮。走在圖書館裡,總是看到學生桌上堆滿書,電腦卻停留在Facebook的photos,愉悅煽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週末瘋狂party的美好記憶。當然很有可能,你只是整個週末留在圖書館裡的曠男怨女,那些精彩照片只能說明別人有得玩你有得念,別人有朋友你有書本。總之Facebook的盛況有如當年大一開始使用BBS,每夜沈迷,不上不可,只為第一時間update同學新文章,或是觀察心上人最新動態。

Facebook有很多特點,超越當年friendster和無名小站所能給的,不但上傳照片容易,還可以tag照片到別人的Facebook上,讓所有的朋友分享。簡單的說明,就是上傳照片後,在朋友的人頭上點一下,就會出現你的朋友清單,再選擇你要tag人的名字,就可以讓這張照片顯示在朋友的account中,讓朋友的朋友也看到這張照片。你不用點進朋友帳號才能看到最新照片,在朋友上傳照片的同時,你就可以藉由'news feeds'看到朋友的動態,知道誰上傳了照片,而誰被tag。完全主動上呈,有時候不想看到也難,尤其是被強迫看到舊情人的最新甜蜜照,真是欲哭無淚,想立刻砸了電腦。

從相簿和人際脈絡中,常常可以發現一些巧妙的人際關係,讓你不出門社交也可從蛛絲馬跡中得到小道消息。譬如某A和某C一起參加某B的house warming party,某B和某D竟是高中同學,想不透為何C.D和E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會和某G在中央公園野餐。或是某A和某G瘋狂在對方的板上留言,無法不讓人想入非非,某B 'is no longer listed as single' 更是投下一顆炸彈,讓人瘋狂猜測他的感情狀態。

Facebook讓我了解朋友的人脈佈局,也讓我的行動暴露在朋友之中,有時想想,facebook有很大的作用是滿足人的偷窺欲望和八卦天性。當我姊姊申請帳號並加我為友之後,我當天就決定停用Facebook。在停用的選向中系統要你說明理由,包括'Facebook is resulting in social drama for me', 'I spent too much time using Facebook', 我草草的勾選了Facebook浪費我太多時間就宣告離站,就怕姊姊一直評點我的瘋狂照片,滲入我的交友圈。不過帳號deactive後,馬上被友人發現人間蒸發,判定隱藏不可告人祕密,終究還是在同一天將帳號在此啟用,以此證明清白。

開始涉足Facebook的姊姊也不是太順利,在她經過幾天幾夜搜尋友人的新鮮感過後,突然發現自己的社交生活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因而暫停帳號好幾次,卻又因為想看朋友的最新動態從新啟用。上次姊姊暫停帳號,就是朋友將她在感恩節聚會的不甚完美的照片上傳並且tag到各處,一氣之下又消失在Facebook.

有關於Facebook和隱私權的問題爭論不休,近期的Beacon是一個案例,Facebook也做了進一部的修正。除了商業利益廣告問題,在私人交友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想要進入網路社交圈,了解朋友,就必須做一些妥協。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奧蘭多也有冬天

對佛羅里達有何印象,據說是個養老好地方,陽光空氣棕梠椰,我耶誕夜從紐約飛來,差點沒趕上飛機,身上穿著毛衣,行李箱中帶著夏衣,花襯衫,以為跟非洲一樣熱,一出奧蘭多機場,怎麼一陣冷風,佛羅里達也有冬天。

坐在接駁巴士上,看不太見高樓,每棟小房不過五樓,且相距甚遠 ,一陣寒意之後,是一片蒼涼的米老鼠之家,是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世界,迪士尼世界之外,有點像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的場景,大型的美式餐廳、速食店,披薩店林立,但光是這些餐廳也相距甚遠 ,你看不太到,人們街上疾行慢逛,大家有點慵懶的等車,目標迪士尼每個樂園,是重溫兒時回憶,是重新回去迪士尼王國幫我們 建立的童年,是一個迪士尼文化意識型態佔據你大半時間,甚至看不太到其他品牌(例如,有可口可樂,卻完全沒有星巴克)的地方。

旅館也是平面延展,蓋得彎彎曲曲,找不太到Lobby,我們下榻的旅館附近,有許多小湖,朋友說:「這裡要是沒有迪士尼,大概是個沼澤區吧。」,真是如此,我不太喜歡奧蘭多,他人工到讓我害怕,他在那種夢幻的迪士尼城堡場景中,顯得有些突兀跟荒蕪。

愛在佛州自由行


你那邊幾點團隊近日聚集陽光佛州迪士尼樂園,重新體驗孩提時代的樂趣,以及娛樂科技的魅力。
恭祝各位新年快樂,心想事成。 Happy 2008 ~~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Design in Asia

有一次,我的教授在課堂上播放「神隱少女」,阿兜仔看到一群穿著和服的人進入那間日式建築的大澡堂,好奇讚嘆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近年來,亞洲的設計日漸在國際嶄露頭角,這個月在香港頒佈的Design for Asia Awards,得獎者的設計領域包羅萬象,從相機、建築、錄音機、一直到女性內衣等等,相當豐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動動指頭連結此觀賞



其他補充資訊:
1. BusinessWeek對這個競賽還有亞洲設計風潮的報導
2. 一本可以認識幾位亞洲設計師的書:創意亞洲現場。(天下雜誌出版)

圖片來源:businessweek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福克納不是福客多

我翻遍堆在地板的書,想找出那天曾看到的「那句話」,證明我將說的是其來有自,不是我幻想的。因為我自己都不太相信我將要說的,我很擔心是幻覺或作夢。

究竟那句話從何而來?在圖書館翻書看到的?或那句話正藏在我地板上那些書中的某本某頁某句?或是,那是我睡眠不足時在夢中幻想?因為我將要說的,很難以置信。

我將要說:據說,英語文學的學術評論以討論莎士比亞奪冠(根據那本可能年代久遠的書統計、也可能年代不遠、也可能是我夢見的書),這種話很可置信,莎先生4百年來名氣都一樣響鐺鐺。那麼,誰幸運地接在莎大師後當第二名呢?一個20世紀作家,來自美國南方的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我是否能找到那本書來證明呢?)


威廉‧福克納1897年9月25日出生,天枰座。不過我個人覺得他寫的書非常不天秤座,抱歉,我用星座胡說八道,若有認真的學術人不要罵我。1949年福克納抱回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他很厲害,也有人說他在小說裡胡說八道,語句不通毫無意義,有人批他因為哲學不好,所以小說裡用文字遊戲故弄玄虛。

福克納也不是沒本事唬弄人,他一手創造出有骨有肉的美國南方神話。名為神話不是因為走奇幻路線,相反的,他的故事有時候真實到讓人誤會為太陽花系列之美國南方家庭悲劇。

稱為神話是因為他多本小說背景全在一個名字很難念的(莫須有)地方---Yoknapatawpha county(我不會翻譯)---這難背的地名是每個要考美國文學史的人都要默默流淚記頌的。就像細心建立希臘神話一樣,福克納煞有其事地為Yoknapatawpha畫張地圖,上頭標出在某某地方某某小說人物發生了什麼事、又某某地方某某家庭發生了什麼事…。學者說,Yoknapatawpha county就是福克納對家鄉、對美國南方的認識與想像。

因此,他每本小說中的人物都活得像真實人物。某些角色出現在不同的小說,就像一個自成體系的虛擬世界,人們來去,踩在一個瘋狂南方。至好我個人覺得他小說十分瘋狂。瘋狂之處,一方面是他的文字運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

我初讀福克納是他兩篇有名的短篇故事:<給愛米麗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和 <燒穀倉("Barn Burning")>(也可連結到完整故事文本),從<燒穀倉>較能看出福克納一貫的小說筆法,以及為何他被稱為美國現代文學之意識流大家。

陰錯陽差之下,我學期後半困在這位很愛神氣拿著煙斗的美國大師,即使他的小說不是我的菜。一本名為《聲音與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又譯「痴人狂喧」)》的小說,我幾翻延遲逃避,最後仍不得不看。福克納曾說,《聲音與憤怒》是他的favorite。

然而小說中有太過逼人(讀者)瘋狂的斷裂亂序、太愛省略標點符號、太憂鬱愁苦有自殺傾向或虐待狂的人物等。但是,這本由一位無法言語的智能不足的角色開場敘述的小說,有魔力讓人深陷,有時讀者就像被虐待狂一樣。

「聲音與憤怒」引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Macbeth)》的名句: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既指聲音,那就脫離語言的限制了。生活裡很多說不出來的,只能剩下聲音與憤怒。若有人有興趣折磨自己,進入瘋狂世界,推薦之。

另外,福克納的家在Rowan Oak, Oxford, Mississippi,有一本叫Talking about William Faulkner: Interviews with Jimmy Faulkner and Others (1996)的書,本書是在福克納死後,兩位作者採訪他的姪子以及家鄉的人而寫成,並附許多動人的黑白照片---其中幾張看出,福克納喜歡在他家的牆壁上大書特書notes,他把想到的故事大綱、友人電話等等,都隨手寫在牆壁上。他一定不是有潔癖的人,但鐵定是有趣的人。

也許在美國的友人,會有機會去拜訪這南方傳奇。即便如今只剩墓碑與潦草寫在牆壁上的筆記。當然還有他的床跟桌椅…

@圖片來源:"Faulkner, William." Online Photograp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1 Dec. 2007 .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食無海鮮,大口吃肉

以下這篇文章是一美國內陸居民的感受,若有誤請東西岸的幾點們指正。

我已經很久沒有嚐到海鮮的滋味了。今日交通發達,即使沒有靠海的州,超市冰櫃裡還是可以見到魚蝦蟹之類的東西,不過大多都經過調理,呈現紅通通的模樣。「來條吳郭魚」,台灣傳統市場中,魚販以熟練之姿快狠準從水槽中撈出一隻活的,在這裡幾乎看不到。要吃海鮮,只有冰凍或冷藏兩種選擇。

對於一個討厭熟魚的人(但是極愛生魚片),常萬分痛苦地將買來的生鮭魚切成適當大小,用洗手乳二次以上,蓋過處理魚肉後的腥味,然後全部丟入冷凍庫,作為日後的晚餐烤魚;在這裡的日本料理店還點了鮭魚飯,可見我多麼想念基隆港。

什麼黃魚、青衣、石斑,甚至我最害怕的白鯧魚,連個影都無。

除了魚類,我喜愛其他的海鮮。平時烹調義大利肉醬麵,硬要加入幾片冷凍花枝、或數隻冷凍蝦仁,不過怎麼煮都沒有那種鮮味。螃蟹這種東西,好像已經一年多沒有出現在我的胃裡。

嗯,廚藝很差,只好試試外食。幾次下來,調味品與香料的味道,完全佔據我的味蕾,在大蒜、起司、奶油、胡椒粉之下,是蝦是蟹都分不清。此外,烹調方法不是油炸就是烘烤,完全不符合我茹毛飲血、想吃鮮食的慾望。記得在一家專賣海鮮的餐廳,看到crab cake這道菜名,我完全鬼迷了心竅,以為是許多螃蟹層層疊,腦中的幻想,在侍者端上一盤炸餅之後灰飛湮滅,吃不到蟹,只有薯泥青豆和胡蘿蔔。

我只能到夢裡尋找清蒸鱈魚和大閘蟹。

一個朋友轉述美國人的話,吃不出海鮮的味道,才是這裡海鮮料理的著眼點。用盡各種方式絞爛、重口味、激情地烹調,就是要讓嘴裡沒有魚味。

也是,難怪阿兜仔對煎魚敬謝不敏。在英國居住的嬸嬸,剛去第一週就煎起家鄉味,讓鄰居聞味前來抗議,不能煎,要炸成他們著名的魚排,再配上一大籮薯條。我居住的宿舍常常有火災警報,因為又有某個亞洲人正澎派地煎著魚,那些熱情的煙觸動感應器,一下招來了兩車消防員破門而入。

不愛海鮮味,切開的牛排透著血水,卻能讓他們大口吃下,稱讚原味最棒。唉,不求日本築地的鮪魚赤身,請給我來盒章魚燒就好。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回顧2007重大趨勢

在2007年末,business week整理出今年一些值得觀察注意的趨勢與現象。
可以看到的是,亞洲地區正默默崛起,油價與全球經濟的問題,還有綠色科技與環保議題受到矚目。另外,網路新媒體仍持續發展,social network的大戰愈見激烈。不過,在音樂電影與其他文化方面,似乎不是這份名單的主要部分。

1. $100 Oil
2. Arabia Ascendent
3. Blossoming of Green Tech
4. Challenge of Cheap Cars
5. China and India: The New Superpowers?
6. Detroit Still Struggling
7. Dow 14,000
8. Immigration Frustration
9. Internet Calling Disconnects
10. Nuclear Energy Returns
11. Online Gossip Booms
12. Private Equity Goes Public
13. Russia Rises
14. Rise and Fall of Interest Rates
15. Social Networking Goes Big Time
16. Stem Cell Breakthrough
17. Struggling Dollar
18. Subprime Fallout
19. Reunion Rock
20. Toxic Toys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動動你的指頭連結觀賞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你的Gmail 故事

很高興見到Google在砸了十六億五千萬美金買下Youtube之後,終於展開大規模專案合作計畫。

不知各位Gmail慣用者在登入Gmail時有否注意到上方紅字: Share Your Gmail Story?在年底前你可加入這專案計畫,自製一支三十秒的影片上傳Youtube,敘述你使用Gmail時的感人故事,不管是維繫遠距離戀愛、收到影響你一輩子的金玉良言、挽救即將破碎的婚姻、商場決勝點,甚或與朋友交談、透過Gmail建立社群.......總之,不失為是個優秀的UGC計畫。



說不定改天Google旗下另一子集團Blogger也會加入整合風,左手影音,右手文字,只能說,網路真好。

前女友

世界上有種只要是女性就很容易擁有的身分「前女友
擁有這樣身分的人約可分為三類:

NO.1老死不相往來,將對方從生命中完全抹煞掉。
NO.2和和氣氣當著要聯絡也可,不聯絡也沒損失的超超超淡然好友。
NO.3將前男友當成永遠的騎士,不管自己又如何如何的發展,前男友永遠要呼之即來!

通常NO.1,大多發生於大吵大鬧撕破臉鬧分手的情侶,也許是分開的太難堪了,很難忘卻當時的醜樣再度若無其事的相聚。但這種情況分手的情侶,也最容易在數年失聯後,某天突然變成親切可愛的好友(或是NO.2),純純粹粹的那種。大概是因為知道絕對不可能有更多餘的發展了。

大多數平淡點分手的情侶,都想成為更完美一點的NO.2,即使分手還是最了解彼此的朋友,但很快會發現這是幻想成分居多,因為未完全斬斷的關係,讓她們心中相信自己仍是對方的重要人物,這時若是男方早於女方有了情人…或是其他重心的轉移,通常很容易發生爭吵,或是發現之前平淡無味的男友其實還頗有身價,趕緊再度搶回身邊。

NO.3,別覺得吃驚,這樣的女性並不在少數,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通常能維持這樣「奴僕關係」的,代表也有個傻子騎士在,這類的傻子一定對前女友抱著深深的愧疚感,即使他是被甩的那方,也會堅信是自己不夠好,才讓對方失望的離他而去,而如果是他甩了女方,不管是什麼原因—即使是劈腿,這輩子他是不可能忘掉前女友了。

我認識的某個傻子,在女友提出分手後,依舊辛勤的當了馬夫好幾個月,直到女方的友人看不下去,說她早已有了新男友才作罷,但想必仍是帶著歡欣安慰的淚水在遠方守候。

也許是男性天生的騎士情操或是某種被需要的虛榮感,不管是NO.1、NO.2、NO.3,只要當初不是分手的太難堪的,當前女友想回頭時,男生往往都會感到難以拒絕。也許沒意願要復合,但也難以開口直接拒絕。

這種心態很難解釋,常聽到的說法如下:
1.人家都自己送上門了,又不是我自己去勾勾纏。
2.當初她甩了我,現在終於發現我的好了!
3.她一定很無助又軟弱,需要像我一樣熟悉的人來保護她。
4.我沒有接受阿,只是沒拒絕而已。
5.分手後她的個性好像也沒那麼壞了,也許當初真的分得太莽撞。
6.跟現在的三八女友比起來,當時交往的回憶可是美妙多了。
7.我們都知道當初分開的理由了,也許可以再改過、再試一次。

針對男生為何放不下前女友,我的好友們也提供了不少有趣見解:

君君之老么個性小孩子脾氣 說:
有些人就是被甩阿
君君之老么個性小孩子脾氣 說:
所以前女友回來 還是覺得狠棒

明明到過天堂 卻忘了 說:
就是過去一個很重要的人阿
明明到過天堂 卻忘了 說:
我覺得男女生最大的不同~在女生如果一旦有喜歡的人~眼中就只會有一個人說

陶侃搬磚~! 說:
可能他們很愛曖昧的感覺啦 但沒有很想負責任
陶侃搬磚~! 說:
這告訴我們固然要相信愛情 但不能愛的太深

JudyYanG---*Monkey See, Monkey Do 說:
因為失去的總是特別美好

性別意識與Dita Von Teese 說:
阿哈哈 因為賤


也許這個詞用得太過,但「」這個有力中國字,卻能完全表達出女性對前女友出現時、男友無法抵達的憤怒情緒。

來著非善的前女友,常見招數如下:
1.表現出身體不適,常常快昏倒了、病厭厭、吃不下睡不著。
2.以退為進,絕對沒有逼你選擇,也不想當壞人,但是她沒你真的不行。
3.有意無意談起過去的美好回憶,過去的歌、或是男友承諾過的話

這時大概不只「」,所有的女性同胞大概都會送她「很賤」2字。

雖然招數粗糙,可惜的是,男生卻非常吃這套,我們無法去批判這樣的男生愚蠢,也無法讓他們將「心中這位無可取代、永遠會藏在某個角落的女性」挖掉,只能要求自己千萬別落入了這樣的「壞前女友」身分中。因為妳的事蹟透過網路文字、電話語言的傳播,散播的廣度大得讓人無法想像。

只是舊愛真的最美嗎?
過去的傷疤與缺點不是不在了,只是沒那麼在乎彼此所以褪色了。
舊愛真的不是很美,因為不論是主動與被動,他都在那段時間中選擇了捨棄妳。

男性真的比女性理性處理感情事務嗎?在某些程度上來說,為了需求感與奉獻感的滿足,他們更容易的盲目去做決定,相信自己必須保護弱者的一方,並且能適時的犧牲掉較強悍的一方。但弱者是指哭哭啼啼沒有你不行的那方,還是陪你走過好一段日子,承擔了所有情緒煩惱屁股大小事的那方?

有人說,會和前男女朋友聯絡的人,心中都是給自己保留空間-希望對方還需要你。總是會有一方不知分寸,也許有男有女,人恆久不變的劣根性。

(此文僅以女性立場撰文,並非純抱怨男人,無為女性護航之意。)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我的中國同學

我認識的中國同學不多,卻從這三四個同學中看到現代中國青年的特質。他們生長環境不同,對政治歷史或文化各有見解,相同的是他們來到美國,卻同時寄望一個還在雛形中的中國夢。


“哪天中國經濟不好了,共產黨一定會垮。”
蘇西來自北京,念的是行銷,每次見到她總會得到好康的生活情報。包括活動中心有免費T桖,國際學生中心舉辦的健行美食之旅,或是就職輔導中心免費播放電影吃披薩,樣樣在她掌握之中。跟在她身邊,猛刮學校油水,誓把學費通通賺回來,食衣住行樣樣都可以省。

第一次我倆敞開心胸聊天,就是在大吃免費披薩外加打包三片後,坐在視聽教室外閒嗑牙。沒想到一聊不可收拾,從一胎化、貧富不均、城鄉差距到兩岸統獨,自以為國策顧問只差沒寫萬言書上陳領導單位。

不像一些中國青年講話起來大中國意識,處處袒護中央單位。蘇西批評共產政權下的生活沒有言論自由,她說:“中國有人權?是誰敢直接批評中央領導?“又說““現在共產黨不會倒,是因為經濟在成長!“然後拍拍我的肩說;“兩岸問題,總要你情我願阿!“

最重要的是,她是我認識第一個,將自己未來建築在中國本土的留學生。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來了美國就不打算回去,不管如何都要找到一份工作,深耕美國,才能放眼未來。但蘇西卻不這麼想,畢業後她打算包袱款款就回大陸!

“中國的經濟熱,正在開發,到處是機會,在美國始終是白人世界,幫人打工,你說是吧?“蘇西說話總是一臉熱忱,像她行走時的腳步一樣熱切。她提到遠在中國的家人,禁不住眼淚滿眶,思鄉的情感蔓延,連我都感懷身世,深感美國生活淒涼。

蘇西的夢建築在中國的發展,她對國土抱著期望,期待建立一個和樂家園。在那個夢土不必離鄉背井,就可以耕耘自己的未來。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雪上人生


當偶而也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同時,就不再看勵志書籍了。

王鼎鈞、杏林子、劉墉,滿架子的書,已塵封幾年。

坐在圖書室,讀完紐約時報雜誌報導位於烏干達北邊聖瑪莉醫院的,馬修醫師,與伊波拉病毒奮戰,也得了伊波拉,最終死去的故事。

生命的出口,有時是無奈的,那麼我們活著時,天天則該全力以赴,既然不知明天如何。

這讓我想起滑雪跟溜冰,兩種在台灣熱帶小島不曾嘗試的運動,卻是極需毅力跟意志支撐的活動,如果長大才學。

去年(2006)感恩節假期,第一次滑雪,滑雪場通常有雪橇(Ski)跟滑雪板(Snowboard)兩項選擇,當時選了雪橇,會有兩根重達10公斤的雪橇在腳上,並分到兩隻桿子供暫時固定,當時穿上這些裝備,費時費工,心涼半截,不知雪上如何,果然,一到雪上,兩支分開的橇兒不聽使喚,到處亂溜,卻也停不下來,只能一次一次,重重摔倒,卻也因為兩腳分開,分別又有如鉛重,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孩是爬不起來的,只能極其扭曲疼痛拐在雪裡,等待救援。

倒在雪地時間比直立還多,我內心獨白,是怎樣誘因,會陷自己於這種必須依靠別人一手將你拉起的情境,為什麼,人生中能有這樣的,度秒如年的五分鐘,十分鐘,是孤立無援,狼狽不堪,難以自立的時刻。又或許,這只是人生某些片段的縮影,仍有許多難堪時刻,需面對。

不知哪裡來的勇氣,竟然一年過後,再來一次。

今年感恩節假期,和朋友到紐約鄉下杭特山(Hunter Mountain)和韋漢山(Windham Mountain)兩天一夜,滑雪之旅,我選了未曾嘗試的滑雪板,那是像衝浪板的東西,雙腳固定其上,其實學會的話,挺酷,像孫悟空駕著觔斗雲。

幸好,這次的雪板,跌倒後,是可以靠著雙手或腰力,自己站起來,也讓我增添許多繼續的動力。

這次同行朋友,他們教學方式,是不讓在平地練習的,第二天抵達滑雪場,是晴朗午後,山林前幾天下了場雪,白皚地面跟太陽閃耀光芒,穿好裝備,我們立即被帶上纜車,一下纜車,竟是個超級陡坡,那些穿著雪橇的小娃,或是駕馭自如的型男,或身手矯健的美女,或拉著他們像嬰兒的孩子的父母,都一瞬間飛騰下坡,穿過正在猶疑的我,我倒在雪地裡,連滾帶爬,無法站起,反覆側爬,正爬,蜷曲,這個只要20秒的坡,我花了40分鐘,才翻滾到平坦緩地,稍事休息,疏不知,挑戰一波波,另一波峰又在眼前,這一趟,約花了我兩小時,才抵達坐纜車原點,但旋即遇上同伴,他們又搭上纜車,我也只得順勢上去,否則無事可做。

喔,險峰,我又來了!

站在山巔,眼見各路豪傑,一股作氣下山,我確認一下裝備牢靠,想這回如果再一路爬下山,也差不多要日落西山,只好屏息,等比較少人咻咻而過,放空腦袋,極速下險坡,真的是極速,因為煞車失靈(=不會煞車),就那15秒,便身處第一個平地,剛剛花了四十分鐘才到達的平地。

臉被極速摔跌颳起的雪塵湮的到處,頭髮也是,隨手一抹,只好再極速下一個坡,我生平不開快車,十字路口就算綠燈仍是東張西望,做個決定也是龜速,可是滑雪讓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像顆失控的子彈,我每次決定要衝時,心中都充滿疑慮,但是,等到從小坡下看山上,遠望來時路,倒有幾分舒坦,可能,像人生,常常猶豫不決,但是最後的決定,還是最初的選擇,有時候,只是多走冤枉路,有時候,是該不顧一切,只是要考慮承擔後果。

在極速衝刺中,在山林美景相伴間,會突然豁然開朗,人生的大風大浪,也沒什麼大不了,滑雪正是激發人堅忍意志的活動,要從一次又一次的跌倒裡,學會站起來,因為大家都拖著笨重的裝備,就像人生中的負荷,站起來後,還要繼續衝刺,可能披頭散髮,滿身泥雪,膝蓋瘀青,但是不前進不行,身邊的人都呼嘯而過。

滑雪場的纜車也值得一提,是完全開放式,只有個椅子坐上,頭、手、腳自然暴露車外(如果貓纜是這樣,會有人有膽坐上去嗎?),上車之後,驟然啟動,要自己將保護桿拉下,此時你已身處空中,後來平穩些,如此晃蕩一路上山,兩袖清風,快到目的地,還得自己把保險桿拉起,然後跳下纜車,這樣的設施,是滑雪第一步:訓練膽識先。

也要學會觀察地勢,同行朋友,有時誤闖給演練表演特技者,滑行那道,便會整人騰空飛起,然後會有幾秒,身體不屬於自己,屬於大地。

其實知道滑雪原理,如果滑雪板是垂直於滑行方向,速度便慢,如果是平行,速度是100%,這是理論,果真理論有時都難以運用於實際,因為你是屬於頭腦清醒,但身體更誠實的狀態,就只能不聽使喚的往前衝,或摔倒在地,跟愛情一樣,相當盲目。

去年到今年,也在中央公園溜冰場,溜了四次的冰刀,從完全無法站,到可走動,到稍微滑行,我還是都站不穩,然後,假設不小心身陷內圈,就只得像穿上紅舞鞋般,舞到永遠,因為旁邊的人都在競速,你不能等速度,也只能等方向移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Nostalgia

(在上一篇文章以各大排行榜,表現熱愛世界的同時,我又謅了一串濫情的台美關係文字。)

那天,來自韓國的學妹跟我說她好想家。

三個月,正好是鄉愁氾濫的好時機。之前準備留學考試,在南陽街某知名補習班學到nostalgia。這位據說見過大風大浪的老師,用「那是他家」作為口訣,十分貼切,因而成為我考完試後唯一記得的單字。

剛到美國時,什麼都很新鮮,文化、生活、學業,每天都有一些事值得紀錄。三個月後,當期末壓力接踵而至,披薩熱狗和起司不那麼吸引人,就是想家的時候了。這種情緒,讓人一大早就站在窗前發呆,悶悶地,提不起勁,好像站在雲上,隨時都會往下掉。因此,課業的挫折與困難,就會被放大一百倍,覺得自己被拋棄在某處,怎麼樣都爬不起來。走在路上,會一直盯著前面抱著書的教授,只因為他的卡其色夾克跟爸爸的一樣。

慢慢地,從幾次氾濫的淚水與絕望的深淵中,認清返鄉的機票不是那麼好訂,只好自顧自地找些樂趣或是什麼的填滿行事曆,然後開始發現日子快的可怕。這段時間,回想起來很空白,不知道該把心定位在哪裡。

一年之後,臉皮有一定厚度,「無所謂」的念頭常常冒出來,覺得很多事情「本來就如此」,不再因為沒安全感把冰箱塞滿,不經意說美國人很可愛,走進咖啡店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有時候希望媽媽不要上線因為有個assignment明天due。

不過,我的最愛裡關於台灣的連結愈來愈多,每天拜訪朋友的部落格或相簿,上一分鐘被Ugly Betty劇情逗得哈哈大笑,下一分鐘因為一張台北捷運站的相片流下眼淚。看CNN五分鐘,台灣新聞三十分鐘嫌太短。點開連環新接龍,半個小時Q總是連不到K,心裡正和朋友在東區街頭提紙袋喝下午茶。paper proposal不斷提出與台灣相關的主題,絞盡腦汁讓它與理論連結,然後花一整天的時間蒐集資料,最後發現全都沒用但心情還是很好。

沒有不開心,只是想家。

Yahoo!Search 2007搜尋排行榜

是的,我又來了,非常熱衷排行榜的一個女人。

今天介紹的是Yahoo! Top Searches 2007搜尋排行榜,據熱門科技部落格TechCrunch表示,Yahoo總是一馬當先各大搜尋引擎,率先公佈今年的搜尋名單。

新聞類以海珊大哥Saddam Hussein及一干中東掛如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為首;接著是布希、希拉蕊、歐巴馬等08大選炸子雞;居高不下,影響民生的原油價格也倍受關注;綿延萬頃的南加州大火也在列,最後是喬治亞理工的校園喋血事件。

影視娛樂方面,小甜甜布蘭妮依舊是話題人物,勇奪第一;派瑞絲希爾頓、碧昂斯、琳賽蘿涵、黑眼豆豆女主唱Fergie、潔西卡艾巴也榜上有名;此外,WWE摔角大賽、火影忍者、線上遊戲Rune Scape、ESPN的Fantasy Football也是搜尋熱門。

數位科技類,海外學子的好友YouTube拔得頭籌,總是解決危機的維基百科Wikipedia排名第二,著名大學社群網站Facebook名列第三;Apple明星iTunes,iPod與 iPhone囊括四五六,任天堂的人機工學好遊戲機Wii打敗微軟Xbox、Sony PS3,獲得第七;PS系列熱門遊戲Guitar Hero吉他英雄搶下最後前十的名額。

滿懷感激的介紹也要為中華隊加油,其他還有很多熱門關鍵字與TAG,有空時不妨看看,可從中對網路趨勢略知一二。

資料引用:http://buzz.yahoo.com/toptrends2007/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我,機車女


感謝11:22與08:24熱情貢獻意見,補足本表,若有缺漏,煩請回文追加。還有,上圖的那位美女,我不是在影射你。

機車女的特徵:

1. 外表像女生,內心住個man,內心深處又是個少女,內心更深處又是個不到中班的小頑童
2. 愛逞強
3. 裝堅強
4. 耍孤僻,人群恐懼
5. 太友善,顯得沒有個性
6. 與人bubble大
7. 口是心非
8. 愛開神經的玩笑,獨特幽默感令人難消受
9. 裝瘋賣傻,不自覺成為諧星,不論古今中外
10. 自視甚高,我有筆槍跟紙彈
11. 道德感過強
12. 不懂也不會撒嬌
13. 我行我素
14. 很公關而顯得虛假
15. 難以真心與人交友
16. 吃到飽永遠吃太飽
17. 嗓門大,聲音低沉總是比較適合唱蔡琴

結論:新聞女兒志比天高,當自強。

Jour65第一砲


恭喜老爺,賀喜夫人。Jour65也終於出了紅色炸彈第一砲,恭喜幸福洋溢的甘太太詩億。
詩億一直是個很溫暖的女孩,大學前兩年大家常一起上課,熱情聰明有見解的詩億總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之後幾年,對詩億的印象似乎都與石緣連結在一起〈很推這家政大赫赫有名的簡餐店,雖然他已漲價到七十幾〉,笑容可掬的詩億也是大家去那吃飯的好理由。

美圖請點此:http://picasaweb.google.com.tw/kanscouple

結婚這事跟新聞啦啦一樣,大家都可拿第七。共勉之。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相信愛情】:從暗戀開始

曾經暗戀過別人嗎?隔壁班常綁著辮子的小女孩,是躲避球常K到你的小隊長,是班上的資優生,是巷子口冰店的小女兒,是每天搭同一班公車的人,是媽媽朋友的兒子,是死黨的哥哥...

每個人都有喜歡上另一個人的可能,也未必那人長的特帥,特美,但是有種氣息,吸引你,可能是說過的一句話,可能是一個表情,可能是他正在閱讀的一本書,可能讓你覺得很安心,可能你心砰砰跳,可能呼吸暫時停止,可能頭腦停止運作。

暗戀的距離感,讓對象變的朦朧,不會到時時想起的地步,好像忽遠忽近,好像在談場你憧憬的愛情。你投射某種欲望到他身上,你假設某種理想,你看到家門口的盪鞦韆,蘋果樹,噴水池,看見白雲朵朵,還有一扇風箏,看見綠草茵茵,還有條小狗,你看見碧海藍天,且覺得不孤獨。

後來,日久,會發現這種氛圍,是自己營造出來的,就像看廣告時,會很想變成模特兒般迷人,會有衝動想購買商品,你看著他一顰一笑,也像看著電視裡的明星,就像朋友說,人生中一定要有個像陳冠希的男友,被騙也不要緊。

或許,如果有一天,你能從一段暗戀別人的情緒中,能從一段愛情中,出走。也才有勇氣反省,那樣的心情。

You are not the one.或 I remember, as good memory.,然後繼續人生,相信愛情。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呷檳榔

GOOGLE快訊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只要設定了關鍵字,就會定時送上你關心的新聞。這是我們辦公室非常熱愛的服務。

配合工作,我們設定的關鍵字大多為。公益、基金會、火災、燒燙傷、口腔癌、檳榔。

如果出現了頗重要的快訊,先發現的人就會手腳很快的轉寄給大家—即使知道你設定了一樣的快訊,但還是要提醒你。剛開始我常吃這樣的悶虧,明明看到了卻沒轉寄,落得被主管批「不懂得分享交流」(奇怪?他自己怎麼不看)現在我已經靈巧到會在第一時間擷取重要內容msn或寄給大家,讓大家連點開快訊網頁的動作都省了。

不過因為關鍵字的設定落差,有時會收到沒預料到的內容。某個同事就因設定了「爆炸」,而收到了一封「少女偕友盜刷『爆炸』頭露餡被逮」的新聞。他一時還摸不著頭緒,從刷爆、炸頭露餡去苦思。

這幾天我也收到了某個令人生氣的快訊,部分擷取如下:
A總統候選人說,檳榔攤的生意是反應經濟的冷熱,「最近這半年去了兩次,沒有別的意思喔!因為我發現,我去檳榔攤,檳榔西施都穿得很保守,讓我頗感失望,哈哈哈!」A總統候選人主張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可創造各種商機,連檳榔攤生意也會好。對手B總統候選人聽到之後又是一陣痛批:「還是怎麼樣?我覺得,他講話每次都怪怪的,他還是long stay完,趕快回家陪老婆,坦白講,用台語說,講那個『不速鬼』話啦!我認為他的發言很不得體,我真的很失望,對他的發言很失望。」
A候選人說得沒錯,檳榔攤生意或許是經濟冷熱的反應管道之一。但希望他們生意變好可讓人不敢苟同。

在台灣,檳榔與口腔癌一直切不斷關係,約9成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嚼食檳榔者的口腔癌罹病率,較未嚼食檳榔者,高出28倍。近十年來,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從1700位增加到4700位,成長160%,死亡人數則從約1000人增加為2200人,成長110%,是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速者,是近年非常恐怖的疾病。

我曾陪著社工到醫院院訪,看著失去口語能力的病友一邊寫字溝通,一邊留下眼淚,也到過幾名病友的家中探訪,看見疾病在他們身上形成的改變與傷害。吃檳榔並不是他們的錯,有非常多的人,在文化背景或工作環境的影響下,非選擇性或無從選擇的以檳榔當作提神劑,即使想戒也戒不掉,因為和抽菸喝酒不同的是,這是維持工作活力的方式。

不過現在國建局、衛生局,還有許多相關的團體、NPO都開始推廣口癌病友的關懷,以及拒食檳榔的推廣。希望在10年後,口癌的發生率能開始下降(口癌的潛伏期)。

既然是要選總統的人,不管是隨口胡說還是真心的開出支票,都應該有所言有所不言,希望他能發現這點,不再期待吃檳榔的人越來越多、越吃越多。也別再上任後試圖推行復興檳榔的運動。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甘溫的時節

以下資料感謝總是處理我危機的維基百科,在這感恩的日子裡,首先感謝他。(也感謝贊助維基百科的網眾們。)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與的好收成。在美國,自1941年起,感恩節訂於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並從這一天起將休假三天。像中國的春節一樣,在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活下來的移民只剩50多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基督徒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勞燕分飛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裡塞進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烘烤,由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馬鈴薯、玉米、南瓜派、覆盆子果醬等。

感恩節宴會後,人們會進行傳統遊戲,比如南瓜賽跑是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著南瓜跑,規則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勝。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人們還會將火雞胸部的叉骨(Lucky Bone)取出,兩人各執一端,默念心中的願望,直到其折斷,拿到較長一端骨頭的人願望就會實現。

每年感恩節後的第二天,被稱作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通常美國的購物場所都會以比平時低很多的價格銷售商品,所以很多人家在團聚之後都會舉家出動,晝夜排隊以求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新的習俗。

最後,搜羅2002~2007 Google的感恩節 logo:

2007 暢銷商品排行榜

這份名單來自AOL Money&Finance,針對美國消費市場所排名的2007前十五大熱門商品。當然有點大美國主義,但在這全球單一市場下,不知你對這些熱門商品了解多少?


1. iPhone by Apple Co.

也獲選為時代雜誌(TIMES magazine) 2007最佳發明

設計美學在iPhone上表現的淋漓盡致,結合電話、網頁瀏覽器、影音播放器,以及個人數位助理,最重要的是觸控式介面,這成功整合後易懂易用、時尚與簡潔介面,似乎為手機與人類帶來更好的溝通管道。iPone也成為繼iPod後另一引領風潮的3C流行精品。縱使設計上有些問題,iPhone依舊創下從今年發行以來賣出一百五十萬支的銷售佳績,若再加上美國人瘋狂的感恩聖誕購物潮,想必能再多賣出好幾支。

TIMES 認為,i-Phone優雅的革命性設計已深深影響整個手機製造業,他們並舉出五大推崇iPhone的理由:

  1. 他很美麗
  2. 他摸起來很舒服
  3. 他促使其他電話變得更好
  4. 他不只是支電話,他是個操作平台
  5. 他後勢看漲,發展不可限量
2. Coke Zero by Coca-Cola

可口可樂能量飲料?這小東西讓可口可樂公司在2007一舉衝達七來年銷售量的高峰。人蔘萃取液、電解質平衡飲料,讓你能量加倍。決勝關鍵是,使用者一致認為它比市面上其他能量飲料好喝很多。另一方面,人蔘的風行正好呼應著西方世界裡的『中國風』正風行,畢竟Top Model都已前進上海。


3. Wii by Nintendo

走低價路線的Wii ($ 250USD)大勝Sony PS3($ 600 USD)以及微軟的Xbox ($ 400 USD)。不過他獲勝的並不只是價格,設計目標『老嫗能解/闔家歡樂』的遊戲介面讓玩家非常容易上手,運動與趣味遊戲搭配無線控制器,讓人簡單上手,一玩上癮。

接下來有些東西我買不太起,比如跑車與飛機,所以跳過,秉持有圖有真相原則,僅找我本身有使用經驗的商品稍作描述。

4. Slingbox by Sling Media

5. Vitaminwater by Glacéau brand

6. Roadster by Tesla Motors

7. Google Maps by Google

谷哥地圖,一個字,讚。駕車找路,遠行良伴,一圖在手,緊張沒有。鍵入地址、城市或關鍵字,Google Maps能快速找到單點位置,同時規劃兩點,甚至多點間的行車路線。客製化的『我的地圖』也令人心儀,日後結合手機、PDA等行動通訊產品,想必是駕駛人的福音。非常期待台灣版的改進,有朝一日能跟美加版一樣準確,避免我上路驚慌的窘態。


8. Halo 3 by Xbox 360

9. Hannah Montana by Disney

10. Boeing 787 Dreamliner by Boeing

11. Freedom-2 Tattoos by Freedom-2

12. RIM BlackBerry 8800, Research In Motion

13. Webkinz

14. Nikon Coolpix S51c, Nikon

當相機也能上網,這才真的是重度網路相簿使用者的快樂。Nikon S系列一直以精巧細緻的外型與操作簡易的介面著稱,尤其iPod似的轉輪極具設計感。S6系列配備無線上網傳輸功能,美國版可直接連至Flickr 帳號及 Nikon online photo bank,讓使用者更能體會數位生活的樂趣。


15. Second Life

這個線上虛擬遊戲真的不太虛擬,因為他幫設計團隊賺的錢可是實實在在,不少國際大品牌也排隊砸大錢,搶著要在SecondLife上找個能廣告的機會。CNN還另闢專欄SL-iReport (http://secondlife.blogs.cnn.com/)讓使用者自行報導SL世界發生的大小事。有空上SL買個小島,一圓國王夢吧。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你今天提什麼紙袋?

好久沒有機會觀察台灣現在流行什麼樣的紙袋了。

我說的紙袋,指的是購物之後拿到的裝商品袋子,上面有該商店或是品牌的標誌,以及一些符合品牌風格的設計。現在環保風盛行,不應該鼓吹設計吸引人的紙袋,但到了美國之後,我常常回想起以前在台灣使用紙袋的日子。

打從國中開始,我就紙袋不離手,裡面裝的不外乎是我的便當和水壺。在那個年代,我壓根沒有想過紙袋上寫的是什麼,只要堅固好用即可,因此從曾記麻糬到某某高山茶的紙袋,都曾經成為我的民生用品上學袋。高中時期,開始覺得這些紙袋太不符合一個高中少女的氣質,因而要求母親購買一些可愛的紙袋,供我定期替換。上了大學,一般書局販賣的紙袋又變得太過稚氣,因此又選擇攜帶商店提供的紙袋。

也是從這個時候,我開始注意這些紙袋的設計,以及提著它們的人。NET的紙袋曾經很風行,因為它的設計簡單不花俏,不過紙袋的品質不甚好,很快就會破損折舊,而且如果要顯現你是一個「很有品味」的人,提NET紙袋不是個最佳選擇。此外,許多人很喜歡誠品書局的紙袋,一方面是它很堅固,另一方面誠品就是愛書人的象徵,提著它的紙袋,似乎就暗示著你是個文化人。至於Anna Sui黑底薔薇花的紙袋,是許多老中青美女的愛用品,它浪漫、夢幻,就像一個漂亮的洋娃娃。

換個方式來說,這些紙袋似乎代表著:你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有期待別人如何看待你。

然而,到了美國,我鮮少看見有人提紙袋,要找到一個可以「提得出去」的紙袋也不容易。目前為止,我最滿意的就是維多利亞秘密的紙袋,不過它還是無法戰勝台灣一些小店家的獨特設計風。因此,我漸漸放棄尋找適合我的紙袋,而將紙袋完全視為一個沒有情感投射的工具:不要太醜、用舊即丟。

不提紙袋的外國人,用塑膠袋當替代品。可以常常見到他們提著有超級市場大大標誌的塑膠袋,裝著香蕉、洋芋片還有一些食物,大剌剌晃進教室。頭一次見到,我心想:天啊,在台灣一定會被嘲笑的。現在,我還是會拎著裝便當的紙袋去上課,同學會問我:剛剛去購物嗎?你的小袋子裡裝了啥?

在台灣的大家還提著紙袋嗎?雖然在美國感覺自己是個怪咖,但對我,也許這是另一種想念家鄉的方法。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1/2 lef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本書,看一半,但後一半卻好像永遠看不到?是很精采的書,字字都合自己的胃口,情節也很精采,但卻看不到最後一頁。看一半的它差臨門一腳可榮升最愛。不上不下的它,在廁所看、單人晚餐時看(跟前項沒有牴觸的)、花好月明睡覺前也看,有時花一整個下午給它看,但就是看 不 到結局。

大概有的人不只一本。不過,也許有的人一本都沒有,這種人可能是速讀王或專心王。不管是有或沒有這麼一本書,原因一定很多。

為什麼看不到結局?假如真的喜歡,就算鑿壁取光也要看完不是嗎?卻總是一再被圖書館催討時,1/2left。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吉祥號碼

昨天在公司聚餐間,認識了一名在財務部擔任要職的大官,女兒剛滿月不久的她告訴我們,其實身分證號碼是可以選擇的,只要你有點power,戶政事務所的人會拿出名冊由你勾選。

某些數字漂亮、或是避開「4」的身分證號碼就是這樣先被選走的,毫無順序、亂七八糟的號碼就會留下來給一般百姓,席間,大家突然紛紛默唸起自己的號碼是不是真的那麼凌亂,有同事幽默的說,自己後三碼是994,想到自己久久才會死也是不差。

接下來我在處理登記作業時,總是忍不住想,他的身分證號碼是不是比我的吉利的多?

好險我們平民百姓也有部分挑選號碼的權利,例如手機,從最早指定號碼,到可以在眾號碼群中挑選順耳好記的,現在甚至可以09**後的6碼,都可以隨自己任填,我身邊的一對情侶就是用兩人的生日肉麻兮兮的作為號碼。

若是你還有點錢,那麼車牌也是可以隨心選擇的。想要有吉祥的車牌,就要繳選號費,或是直接去參與投標,「168」或是「888」的車牌常可標到十多萬。每次騎著機車穿梭車陣中,觀察大家的車牌號碼是最佳娛樂,775親親我,1798一起走吧,8585叭我叭我,3494想死就死……,這可就不太妙了。而我的小晡晡是080,寧疤寧好記得很,男友是515,每當找不到車時,我們總是「唬一唬」的喊個沒完。

什麼時候,這幾個阿拉伯數字變得這麼有意義了,也許是中國的民間習俗告訴我們,如果有個吉祥的數字,非但可以保平安,還可以賺大錢、發大財。

但很不幸的是,這些號碼是有限的,沒有意義的它們因此有了階級之差,號碼沒錯,錯在於政府機關怎麼會異想天開的以身分背景、金錢能力的高低,來決定誰可以得到吉祥的好號碼?還洋洋得意於這種不合理的差別待遇、資源分配,讓國庫有了新進帳。無怪乎,馬路上掛著雙B的車牌,總是一路發到底了。

不過那位大官告訴我們,樂透號碼都可以選了,身分證號碼為何不能選!
有興趣的人,下次試著這麼神氣的告訴戶政事務所辦事員吧。
--
其實還有很多趣味號碼,還記得7533967嗎?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緬甸初體驗

中國大使館前,拿大聲公者為組織人Zaw Win

前緬甸喜劇演員Myo Thein Htun,現在美國
從事美術設計工作,長期從事民主運動





參加Peace Walk兩百哩的流亡學生Tayza Yeelin,
剛從紐約州Ithaca College物理系畢業。


這是緬甸海外人士一個下午,蒐集到
支持杯葛北京奧運的聯署卡。
媒體寫作課(Writing for The Media)老師出了個難題,人權報導Human Right Reporting,縱使以前讀了四年新聞系,從來都沒有想過,人權,這問題。

這節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尤其對我這英文文盲,焦頭爛額。開學至今才期中,已經產出大大小小九份作業,小至新聞摘要數篇,或情境描寫,中像書評、期刊評、自傳,較正式的有New York Place Story:要找一個紐約有故事的地方,或Interview Story人物專訪(對象要有個像樣title)。那些都勉強擠出些文字,交了,不管結果如何,總是算完成。

什麼都可說是人權,老師發下以往範文,一篇寫移民,一篇愛滋,有同學說想做槍枝氾濫問題;嗯,上學期採訪過華語移民高中生,想換個題目,愛滋的話,上哪去找愛滋病患呢,同學提及的槍枝氾濫也有點陌生...。

畢竟一個小鎮(島)姑娘,到過大的城,終於聽懂地鐵上過站不停廣播了,英文還是結結巴巴,哩哩辣辣,沒有可以hang out的美國同學,報告皮皮挫,文章寫得稀落,被老師評為冠詞(a/ an/ the)都搞不清楚。

雖然恣意探索紐約有陣時間,不致迷路,但紐約,主流所有人、事、物、文化、枝微末節,一切的一切,我仍是門外漢,一個剛滿周歲,走路顛倒不穩,牙牙學語的嬰兒。

對哪方面人權有興趣呢,為何又拖到個不決定題目不行的週日?喝冷掉咖啡,開始Google,我在張碎紙上,胡亂塗鴉找到的資訊,一些紐約NGO的地址、E-MAIL與電話,從圖書館返宿前在紙上寫下,中國城改革。回家後,突然轉念,我寫緬甸好了,好像前幾天紐約時報頭版有些僧侶的照片,就是緬甸了,但截至睡著前,我對緬甸一無所知:沒去過緬甸、不認識緬甸人、沒吃過緬甸菜。

決定題目後,好像有命在身,也換不掉,只好開始上網瀏覽,那也是所有能做的事,並順手發幾封e-mail給一些人權觀察的非營利組織。過了幾天,倒像石沉大海,一無所獲。

一天起床,只能使出殺手鐧,拉一個朋友陪我到東村(East Village),網上查到的一間緬甸餐館,望能遇見緬甸海外人士。叮咚,就像超級任務,不知結果如何。

這就是一切的開始,只能說要寫報導,若無巨大媒體組織資源後盾,還須一點幸運,在餐館大吃喝後,連忙拉了個服務生詢問,最近緬甸國內武力鎮壓民主運動人士及僧侶,海外緬甸人有何響應,有何心得,一開始回應冷漠:「我不是搞政治的」、「十年沒回去了」,後來三寸不爛之舌,加上破英文,反覆纏他,他才卸下心防,說他有兩個小孩,到美國十年了,每週六下午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都有抗議集會,有不少緬甸人參與,還幫我撥電話給抗議的組織人。

緬甸自1962年來,軍政府掌權,緬甸空有豐富天然資源,幾十年下來卻民生貧困,人口外流,官僚腐敗,甚至是亞洲國家愛滋最氾濫疫區。1988年有次重大學運,軍政府開槍射殺學生,武力鎮壓,今年九月底,是大型民主活動沉寂廿年來,再度爆發,這次有數以千計僧侶上街誦經,支持民主運動,稱之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本來僧侶乃佛教國家緬甸,崇高地位象徵,軍政府今年竟對僧侶大加搜捕、監禁、甚至開槍,舉國、國際嘩然,但軍政府仍穩坐寶位,不道歉,不下台。

軍政府強勢鎮壓,並禁止五人以上集會,緬甸國內已再度看不見,民主運動,盛況空前,但是紅花革命,搬到海外,這些長期流亡海外人士,都相信,仍然是大好機會,紅花革命沒有失敗,他們不能再等另一個廿年,他們要撼動國際視聽,要打開緬甸國內資訊鴻溝。

我採訪這週,在紐約的他們一反常態,有不同節目,周五計劃到中國大使館前抗議,要杯葛北京奧運,因為中國暗中支持緬甸軍政府,使他們民主路程困難重重。

那是風雨交加的星期五,依約走向中國使館,想著天氣惡劣,地方稍偏僻,能有多少人,果真一開始只有七八個,他們架起海報,一切相當熟練,彼此也認識,後陸續集合,倒有有廿、卅人,輪流用大聲公,吼著「Free--Free--Free Burma, Save--Save--Save Burma...What do we want: UN Actions, UN Actions...When do we want it: Right now, Right now!」

也見著組織人Zaw Win。 集會後和他與兩位緬甸學生,回到當初東村緬甸餐館吃晚餐採訪,他才三十幾歲,嗓子卻比個八十歲的老先生還沙啞。

他高中三年級(1988年),目睹拿著翁山蘇姬爸爸照片的年輕女學生,被擊斃倒下,後發現自己再無法像個正常年輕人般,無憂無慮,讀書、觀影、享樂,他說:「不是我走向政治,是政治走向我。」,「別無選擇」。口沫橫飛的解釋著1962年來緬甸軍政府的歷史,還有1988的學運,食物都沒動幾口,在餐廳白色餐巾紙劃滿了概念圖,好像深怕晚一分鐘說,少一個人知道,緬甸就要滅亡似的。

第一回,被受訪者弄得精疲力竭,Zaw Win先生在我覺得可以改天再講,告個段落同時,邀請我到附近的星巴克續談,今天才認識他,卻好似看見這人大半生,包括他是家中獨子,父母親前幾年相繼過世,卻無法返國的辛酸,包括他流亡在外,至今仍單身一人的落寞。

正在紐約市立大學貝魯克分校就讀的緬甸華僑何美欣,三年前到紐約讀書,才知道原來他住仰光時,民間流傳,政府會搜捕民主運動人士的流言是真,他說,那裡資訊封閉,也很平靜,你根本不知道國家發生何事,消息都被封鎖。

電訪,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已經八十三高齡的李曼教授(Professor F.K.Lehman),他小時緬甸長大,家裡經營珠寶及木材貿易,那天Skype聲況不佳,但是李曼教授情緒激昂:「我怎麼能置之不理,我怎能冷漠以對,那是我的源頭、長大的地方。」,「不會因為現在在美國當教授而改變」。

周六這群海外人士,轉移陣地到緬甸大使館前,希望軍政府早日下台,遇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大學部,解放緬甸學生會(Free Burma Coalition)翁傑夫(Geoff Aung),還有一位知名的緬甸僧侶,目前在哥大擔任歷史系訪問學者,Ashin Nayaka。

有位日本女尼,帶領一行八人有志之士,從紐約州北部,步行一周,兩百英里至曼哈頓,準備先往緬甸大使館,隔天到聯合國。他們揮著和平旗幟,那天午後在110街西邊河濱公園歇息野餐,之中,有澳洲遊客、有緬甸流亡家庭,還有個美國白人家具商萊斯先生,只因看見遊行隊伍,不僅邀請他們到家中一宿,更放下手邊工作加入遊行。

有時候,驚異於人與人可能連結的程度、還有城市中時時刻刻發生的大小事、世界脈動之迅速,如果,今日只到餐館,吃飽即走,永遠不會知道他們週末固定集會,如果,沒聯絡上集會組織人,不會知道此周集會行程更動,如果沒親自參加集結,不會遇見想採訪的緬甸僧侶,如果,沒有修這節課,緬甸,永遠只是個十足陌生的國家。

是過過乾癮,好像很難放下對新聞業的熱情。但是,要真正加入,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新聞業,還有太多要學,太長的路要走。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像大樹一樣強壯

十一月,正是快要進入冬天的時候,剛剛換上新裝的樹葉紛紛落地,把光禿禿的樹枝,留給即將到來的皚皚白雪。

一個戴墨鏡的爸爸,一雙大手捧著一堆落葉,散落在正牙牙學語的小女娃頭上。瞬間,這個頭綁粉紅色蝴蝶結的小可愛,就身處在四處飄落的紅黃棕世界。在台灣,我從未看過此番景象。

這篇文章不是要感嘆亞熱帶台灣沒有美麗的楓紅,而是嘗試從一個亞洲人眼光,觀察美國人如何對待孩子。

不只一次,我驚訝於美國人「養」孩子的方式,與台灣是多麼不同。經過Jimmy John’s,美國著名的潛艇堡專賣店,一個蓄鬍的壯碩爸爸,單手夾著他的兒子,另一手將夾雜蔬菜與肉的三明治送進這個嬰孩的嘴裡,我想他連牙齒都還沒長全。驟雪過後,可以很輕易見到打雪仗的大孩子,還有因年紀過小無法參與,但依然在地上打滾弄得滿身泥雪的幼童。

某一次搭乘國內航空,帶著兒子的媽媽坐在我身邊。這個連站都還不穩的可愛小人兒,先是安分地睡了一覺,之後醒過來討吃的。媽媽向空服人員要了兩包薯片,讓兒子自己拿著吃,可能是怕他渴了,媽媽將自己的氣泡飲料,往孩子的口裡送,不時問著:「還要不要再來一點?」

要是在台灣,應該可以聽見阿姨阿嬤熱情又憂心地呼喊著:「唉唷,囝仔這細漢,厚伊喝血碧喔。」

久而久之,我終於知道為何美國人如此強壯。打從孩子還小,父母就帶著他們風吹日曬雨雪淋,吃著台灣人認為沒營養、又會打壞囝仔胃腸的食物,難怪在亞洲人穿著毛衣,手裡一杯熱咖啡的同時,他們依舊拿著裝滿冰塊的重量杯。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不清楚究竟是地理環境或文化造就了這種差異。只是我發現美國人樂於嘗新,很能自得其樂,也比較喜歡親近大自然。暑假的黃石公園行,長時間的乘車與步行,讓人難免疲乏,但隨處可見美國人闔家大小出遊,甚或老夫妻牽手共遊,步履悠緩自在。

要是我從小也在沙地中翻筋斗,地球上的動植物與泥土沙石,就像是生命中的玩伴,到老年也不會忘記的一部分。這樣想,就比較能理解,就連長相不討喜的大型黑烏鴉,也能像鴿子一樣,在美國人群中盡情享受食物。

**********
延伸閱讀:
本期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部分內容介紹丹麥人養育孩子的態度,與整體社會發展的關係。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4218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Interactive Games

Blog Apartment, 2006上線,我深知很多人已看過這網站,也有相當多人採用他們所提供的小外掛程式。雖是老梗,但真的要好好褒獎一下他們定期更新的互動小遊戲且"無料"的好服務。這些花俏的小遊戲的確讓Blog變得可愛許多,簡潔明瞭的使用教學也讓Blog新手快速上路,非常友善。只要複製貼上一小段程式碼就可讓版面多些互動小功能,相信愛用Youtube embed碼的網路使用者對此相當上手。

此外,也讚揚Blogger對於Javascript的支援,在我試過Wretch, Wordpress,和vox後,深感Blogger的好用。(好啦,Blogger也有不好用之處,比如跟MS Word不太相容,以及其他Template上的問題,但在Javascript支援上真的不錯。)

我從網站裡隨便找幾個可愛的範例,更多應用請看這裡

Sample of Interactive Blog Parts




Sample of Game Blog Parts


Sample of Utility Blog Parts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推薦]諾頓三部曲--旅行的貓與人


最近生活成了2隻貓+2個人。

觀察這樣4腳走路、以耳朵搖動回應我們喊叫、尾巴搖擺表達不耐、偶爾伸爪張嘴教訓人的小生物,是非常有趣的事。很想寫些什麼說說貓的故事,卻覺得一言難盡又覺得什麼也寫不出,僅推薦對貓有興趣或愛貓隻人三本很有趣的書『諾頓三部曲』--「The Cat Who Went To Paris」、「A Cat Abroad」、「The Cat Who’ll Leave Forever」,作者彼得‧蓋澤斯(peter Gathers)用自己的貓諾頓—這隻貓去旅行,吃美食,坐飛機,還有公路旅行,甚至到普羅旺斯住了一年—說出貓類族群的可愛與可敬之處。

僅以書中一段話,表達出愛貓人的心情,下次就別再說「可是我覺得狗比較會可愛耶!」這種話了。

-----------------------------------------------------

人類會撒謊,事實上,人類總是在撒謊。
貓則從來不會撒謊。人類可以為了任何理由殺人,從奉上帝或國家之命,到公路上未打車燈就變換車道所引起的憤怒都可以是理由。貓有時會殺死其他貓,然而,他們大多豎起毛,鬼叫一番,偶爾撕裂對方的耳朵,就能令他們心滿意足—而且通常只是為了食物或保護自己的地盤(雖然不見得可以原諒,但至少合理。)

人類通常很殘酷,而且會狠狠的傷害他人的感情,有時故意,有時則天真無知。
一隻貓所能做出最傷害感情的事,就是清楚表明他不想被打擾。
對貓來說—鬆了一口氣,對適應不良又神經質得多的人來說—這等於遭受排斥。

人們如果有機會贏得賞賜(朋友、配偶、同事、點頭之交),就傾向降低自己的陪伴,另一方面,貓對情感的慰藉幾乎漠不關心。因此他們的決定(情感依附、表達、睡與醒),自然而然就處於更高的道德標準。

總之,要證明貓幾乎在任何層面都比據稱有統治能力的人類來得優越,並不難。

-----------------------------------------------------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2007 Halloween's Logos

11:22以前有個癖好,蒐集各大入口網站在各節日所推出的新奇logo,今年08:12蒐集了些萬聖節相關Logo,波上以茲分享。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2007 Top 60 Design Schools


這張圖片是台灣的實踐大學,來自BusinessWeek。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下面連結觀賞。
http://images.businessweek.com/ss/07/10/1005_dschools/
index_01.htm?chan=rss_topSlideShows_ssi_5

拜拜

本月主題很難寫。小時候在家亂翻農民曆算自己幾兩重,印象中得到平凡中庸的數字,不過重也不過輕,沒辦法過大富大貴神仙日子,也沒有跟另個世界的隔閡很薄,沒有什麼靈異經驗。


不過,即使過著缺少靈性缺少神異的日子,我從小拿香恭敬地拜拜。就算不清楚拜什麼,還是誠心誠意握三枝冒煙的細香長大。小時家中某面牆壁掛一小神龕,木質雕花小閣,裡面(好像)恭奉土地公,神仙穩坐神龕深處,對孩子來說又略高,臉看不清楚,但我知道每天早晚要燃三柱香。幾次搬家後,土地公被請奉到附近土地廟,因為奶奶家的媽祖要請到我家來。從那時起,發生更多次搬家,媽祖都跟著我們,我們也都仔細跟著媽祖,每次移動都請專人移神。

這暑假我在家,早上起床後要給媽祖點香,傍晚我在看派對達人時也要點香。因為母親很愛叫我點香,但她每天都對我插香的深淺、方位的歪直有意見。早晚點香,對媽祖說的話會隨時間轉變,但大同小異,先替身邊最親近的人順序點名祝福,然後說自己的願望。一天可以說上兩回願望,就算是重覆相同的祝願辭,也可以算奢侈,不用等吹蠟燭,每天都可以說兩次。

不只家中媽祖,有各種日子要拜神(也祭鬼),擺祭物焚金紙。我日子過得很混沌,24年來仍沒有完全弄清楚母親這種以年為單位重覆的儀式。年覆年,從跨新年的那場拜天公到又一場新年拜天公,穿插各種大小儀式重覆上演,我一再準備米來插香,還是不知道什麼時間拜什麼,用什麼拜,長方形的、細長的、超大張的、還是最常見的四方金?

要拜時我就誠心拜,但從來沒有認真去學去記這些家庭祭拜儀式。以後要消失了?對我來說,這些儀式真的只能在「家」舉行,因為家是穩固安定的,季節循環,祭拜的神祇也依序循環,這種傳統的力量,使每個尚未涉足的新時間都有熟悉感,有安身立命的基礎點,才能在家祭神。這跟在廟宇拜拜是大大不同的。

...說著說著,我自覺這種拿香拜拜不是宗教,像有宗教行為但沒有宗教意識,難以定位,沒有詞彙去形容。不過這確實是我對另一個(或兩個…)世界的想像方法...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Halloween, Halloween.



提到本月主題「萬聖節」,不自覺就會想到「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這句老梗卻流行無比的應景話。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並沒有精采的靈異經驗。剛到美國時,還曾擔心若碰到鬼,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溝通,差點沒事先擬好對話稿。

09:27「關於鬼,與鬼片」生動又精闢地比較不同文化之下,人們如何呈現「鬼」的模樣。我沒有親眼見過鬼,只能跟著不同文化的「鬼節」起舞。台灣的鬼月,我總是會至少看完一部林正英的殭屍電影;聽藝人活靈活現地描述撞鬼經驗;對某些禁忌特別敏感而注重個人行為;之後與好兄弟一起大吃大喝過完熱鬧的中元節。

至於西洋鬼節「萬聖節」,我是到出國之後才開始體驗。約莫九月底十月初,supermarket就會開始充滿萬聖節的顏色:橘與黑。除了各種不同尺寸的南瓜,應景用品與裝飾物,當然還有趁時節推出的相關食品。例如,Starbucks的南瓜風味拿鐵;M&M的橘黑鬼臉糖衣巧克力;各bakery裡淋滿橘色糖漿的donut。

若去大一點的百貨商場,就可以看見苦惱的媽媽,正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服裝,讓他們風風光光地去chick or cheat。去年此時,我還站在滿櫃的costume前,心想以後要把兒子打扮成尼斯湖水怪,後來去看表演,發現選拔出的最佳服裝,竟然是一條黃紅相間的軟糖。

萬聖節也是美國人開party的最佳藉口之一。很容易興奮的美國人在節日當天,少不了換上特殊服裝,臉上塗得花花綠綠,齜牙列嘴地大瘋一場。說是鬼節,其實是人化身成心目中的鬼,進行人類放浪形骸的活動,high。

最後,萬聖節不可或缺的,就是南瓜。去年是我第一次刻南瓜,事前想來有趣,完全忽略即將跟一個比頭還大的瓜奮戰的辛苦。先從南瓜帶蒂的地方削掉一塊,讓手可以伸進南瓜肚子裡,掏出濕黏的肉與籽,接著在用小刀雕出想要的圖案。過程中要小心控制力道與下手方向,否則鬼臉的牙齒很容易少一顆,而淪為逗趣的下場。最後,就是放進蠟燭,蓋上最初削掉的一塊,南瓜燈就完成了。

當看到十幾個南瓜燈在黑暗裡亮起來,我的西洋鬼節突然變得溫暖無比。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Newser.com 視覺系即時新聞整合介面





介紹一下我最近愛上的新寵,Newser.com http://www.newser.com/

我喜歡新聞,對他有點狂熱,但我英文不好,最怕落落長的文章,從天空很藍樹林很美開始講,第四段才講到伊拉克戰亂。是故,來美一年,練就一身標題秒殺大法。

Newser.com非常合我胃口。它整合了即時前百大新聞搜尋、資深編輯人員簡述新聞重點、視覺化介面、動畫視窗、相關新聞專題、靜態動態影音、以及整合網路書籤功能,現代資訊焦慮者應該會愛不釋手。

正如他們的Slogan: You can't follow 100 news sources, but we can follow them for you.

Newser.com最吸引人之處在於資深編輯團隊將新聞精確地重點整理、提綱挈領,在資訊爆炸/資訊過載時代,讀者要的不只是一籮筐塞爆信箱的電子報,亦或RSS ReaderPodcast Feed…..或許,精確節錄重點最能切合網路新聞『輕、薄、短、小』的特性,又或許,資訊整理才是資深新聞人員最無法被取代之處。

Newser.com的新聞來源來自母公司HighBeam.com簡述一下HignBeam最有名的產品:HighBeam Library。使用者可以在三千三百份新聞雜誌、期刊、廣播節目、電視新聞文稿、以及參考書,總計四千五百萬篇文章裡搜尋所需的新聞資料。另一項免費服務是:HighBeam Encyclopedia,正如火紅的Wikipedia,這是免費新聞及學術文章檢索系統,收入來源全賴廣告。HighBeam百科裡包含十萬篇學術參考資料,出版來源諸如Columbia UniversityBritannica、以及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另外,三百萬篇相關報紙及雜誌文章也供免費檢索。

印刷報業會不會消失?這問題近年來各界爭執不休。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 會不會讓業餘愛好者扼殺專業工作者生存空間?這也是業界人士憂心之處。但,正如我一位同窗,亦是傳統報業新聞工作者所說,網路就像一條河,過去只有有錢人可以買船運貨,謀取暴利;如今這條河逐漸變寬,人人都有能力買船運貨,問題是,你的船上載得是什麼貨?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鬼,與鬼片

我對鬼的第一個記憶,是從哥哥告訴我的故事開始。

小時候的鄉下老家,是改良過的三合院,正廳的神明廳旁是條ㄇ字型的走道,通往藏身在後的三間睡房,房門一開就是墊高到膝蓋的木板床,壁櫥及梳妝台都嵌入了牆壁中。哥哥自幼就獲得能與伯父伯母同睡的寵愛,睡在走道最深的那間大房,我與姐姐、父母則睡在隔壁房。

某一次回台北的路上,哥哥跟我們說,這次回鄉,房裡正對著床的大櫥櫃,一到半夜就會自動打開,會有鬼在那看他,嚇得他不敢睡,整晚睜著眼瞪著天花板到天明。

那時我覺得很恐怖,因為光是走廊裡搖搖晃晃的燈泡影就已經讓我嚇得要死,更何況神秘的大櫥櫃裡有鬼!?這段回憶驚嚇似乎從沒復原,從此我惡夢中的鬼屋一定有這ㄇ字型走廊。但這兩年和哥哥提起,他卻忘了,還說一切都是我的幻想,難道這件事真的從沒發生過,嚇了我多年的櫥櫃鬼只是源自小孩過度的想像力嗎?我很難相信。

隔壁的同事各訴我,前任男友自稱是陰陽眼,總愛跟她說:「欸,你左邊有人,讓點位給他。」「剛剛有個鬼在你旁邊遊盪。」就連去到勝興車站,他也拒絕走入隧道內,好不容易被同事逼著進去,又說:「我們快走吧!裡面的人說我們太吵了!」媽呀!要是我一定立刻分手!

除了這些,我週遭真的沒什麼鬼故事好說,但我卻很愛也看了很多鬼故事,第一個讓我晚於十點入睡的節目就是台視的聊齋誌異(對小一學生來說這可是大熬夜!);而林正英的殭屍道長更讓我回味再三,直到現在還是能守在電視前從頭到尾回顧一次;從大學開始瘋狂愛上鬼片、恐怖片、驚悚片,當時很愛誇口說百事達內「鬼」字頭的片子全都看過(ex.鬼鏡、鬼宅、鬼紅鞋、鬼提琴、鬼魅…),同學在旁邊嚇得哇哇叫,就讓我更投入劇情!

但市面上的恐怖片五花八門,每個國家都風格迥異,愛看血腥片的不一定愛看鬼片,敢看貞子爬來爬去的,卻可能被電鋸聲搞得發狂,這種過於刺激心靈的東西,還真不是隨便可看得。

首先不能錯過的就是日本鬼片。日本鬼片一定是又黑又直的長髮造型(不論是鬼水怪譚中的小女孩還是到處亂爬的女鬼),可能是半掩面,也可能是向前覆遮住全臉,除了蒼白得嚇人的臉,還有瞳孔很小眼白很多的嚇人大眼睛,衣服不是全白就是全紅。戲碼大多是某個女鬼受了冤屈或抱憾而終,最後突然有天發狂開始亂殺人,ex.咒怨中的加椰子和七夜怪談的貞子,死的人通常只是很倒楣的有點關聯,不小心住入鬼屋或是看了奇怪的錄影帶,接到自己打來的電話…,基本上時常嘲笑鬼長得很滑稽或是愛挑不合理劇情的人不適合看。

韓國的鬼片是接續日本鬼片威力的後起之秀,同樣是長髮、白衣,但妝容較不恐怖,也不像日本鬼一直嚇觀眾,而是著重於心靈層面的發展。在韓片中使壞的通常不是鬼(ex.靈異人形館、鬼魅、鬼提琴),劇情經過百轉千迴後,結局常嚇人一跳,也不覺得恐怖了,取而代之是有種對人性(嫉妒或貪欲)失望的落寞,不過也因為劇情轉折多,若是拍得不好,就會顯得陳悶、節奏慢,若是不能好好專心看電影的人,就不建議看韓國鬼片摟!

取代日本、韓國鬼片而起的,是泰國鬼片。其實一開始的《幽魂娜娜》和《三更》中的短篇,還是以泰國傳統舞蹈、戲劇發展,常讓人看得摸不清頭緒,直到《鬼影》、《邪降》、《嚇死鬼》,才讓人發現,泰國鬼片真的很不一樣呢!不僅劇情創意豐富,泰國鬼片更懂得讓人「若隱若現的看見鬼」(大家可好好看嚇死鬼一片),鬼魂的扮相也不再是飄來飄去的白衣女鬼,反而是給人有種纏住心頭的陰鬱感,尤其是以攝影、暗房為故事背景的《鬼影》,真的會讓人不敢進暗房好一陣子…,總之這時期的泰國電影仍處於走上坡的階段,非常值得期待。

香港的鬼片非常非常多元化,也最特殊的情況。例如楊采妮和吳奇隆的《電線杆有鬼》、《倩女幽魂》都是以浪漫的愛情故事為主,鬼不可怕,倒是有個壞妖怪再在壞。而著名的《陰陽路》系列總共拍了19集,有點恐怖,又有點搞笑,加上一點感人與社會寫實,是非常適合深夜窩在客廳看的無聊電影。而走驚悚路線的《見鬼》,大家都說很棒,但坦白說,我覺得一點也不恐怖,劇情也蠻老套的,反倒是小品《三更1、2》都結合了一點民間傳說,讓人發毛。
(雖然沒說到殭屍片,但這絕對是香港最成功的驚悚片喔!)

而歐美的鬼片以活屍居多,通常服裝凌亂充滿血跡,一副剛從泥巴中爬出來還順便咬了幾個人的模樣,不像東方的鬼,這些活屍通常事梅特別意義的殺人,大多是為了填飽肚子。除了活屍,還有突變人(不知道是否是針對核子武器發展的省司),例如我非常喜愛的《魔山》、《德州電鋸殺人狂》、《萬聖節系列》,這類的凶手一定都殺不死,主角們都會逃亡到覺得人生絕望,像這樣沒特別劇情的電影就只能靠很痛的殺人特效來彌補。最後還有一種最經典的情節,一群狂歡少年在某個小鎮、某個加油站、某個山區、某間房子,一個一個莫名奇妙的被殺死,這群少年一定有喝酒吸毒等壞習慣,是不是要藉此教訓這一代的青少年了,也許吧!

總之呢,歐美的恐怖片重點在於死得痛不痛,夠不夠驚嚇,後來衍伸出的驚悚片《奪魂鉅》、《恐怖旅舍》、《顫慄》就以此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台灣的…就沒什麼好說了,不管是噱頭很大的《宅變》或《詭絲》都讓人看不下去,為什麼呢?總覺得步調很慢,又過於強調正面意義,就像是《雙瞳》最後的真愛不死,劇情分明不感人卻要用言語表達,讓人不耐。

沒想到會寫成一大篇的鬼片心得分享,就給想刺激一下的朋友參考吧!只是鬼片看太多還是會有副作用的,例如不敢去開壁櫥(天知道裡面有沒有躲個小孩),或是不敢看床底下—感覺會看到一雙眼睛,也不愛搭電梯,也不敢看大樓監視器的螢幕…其實,我還真膽小!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Get Your Kicks on Route 66, Part I

閱讀此文請同時服用主題曲 Get Your Kicks on Route 66[註1]

不知道Cars這部皮克斯動畫在大家心目中地位如何,一年前的夏天,我老大不歡喜地踏進戲院,心想著這種汽車卡通會有多好看。事後證明,這部劇情勵志,動畫鮮活靈巧,又意義深遠、富含歷史文化議題的動畫,大大顛覆我對『卡通片』的印象。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部跑車儷影雙雙,徜徉在66號公路上的情景,渾然天成、鬼斧神工的峽谷,以及熱情有趣卻因時代變遷逐漸蕭條的小鎮。當下就決定,這輩子要走上一段66號公路。

是故,今年夏天,我踏上旅途,開啟我對66號公路的初探索。

先介紹一下66號公路(Route 66)的歷史背景,他是美國歷史上主要交通要道之一,1926開始建設,1927正式啟用,1985因為現代化州際公路網完成,因而被取代。隨公路興起的小鎮也逐漸蕭條,不復往日榮景。66號公路是30年代西部移民的一條主要公路,延路經濟舉凡貨運、餐飲、加油、旅館等食衣住行各行業都蒙其惠,莫怪乎66號公路有「美國大街The Main Street of America)」及「公路之母(The Mother Road)」之美名。

全長3940公里,東端起自伊利諾州芝加哥,西端在加州聖塔莫妮卡海灘終結,沿途經歷伊利諾州、密蘇里州、堪薩斯州、奧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等共八州。

藍色是現代公路網,紅色部分即是66號公路。

宥於時間、金錢及租車規定,我的這趟旅程無緣穿越八州,只技術性(怎麼技術性稍後分曉)地走了加州、亞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等三州。不夠深入內陸是一大遺憾,希望日後有時間繼續完成創舉。

台上五分鐘,台下十年功。這趟旅程也是如此艱辛,五天的行程花了一個多月規劃,提前兩個多月訂機票,以及相當多個討論哪家租車公司便宜的春宵。從計劃A排到計畫E,最後隨機應變變出計畫F。事前的行程規劃多虧網路世界博大精深的資源,Amazon.comRoute 66書籍名單,Priceline.com的便宜旅館及租車,當然少不了Southwest友善的廉價航空。飛離網路世界,一趟Route Trip實地考察著實是體驗當地文化風俗以及生活方式最好的方法,我也在其中上了好幾堂史地課。

美國人素以愛冒險著稱,Route 66相關網頁一籮筐,各州還各自成立66公路協會,每年舉辦越野競賽、遊行或博覽會,花招百出,在在顯示美國人內心愛挑戰的精神,或許,還多了點小鎮自籌觀光的努力。

以下是我們旅行的計畫F,3000公里遠征以及粗估花費,給有志挑戰66號公路的朋友參考:

Plan F (CA+AZ+NM)

Date


Itinerary

Stay

9/7

Fri

Seattle to San Diego

Shopping for food

San Diego, CA

9/8

Sat

9:00 San Diego to LAX (2 hrs)

12:00 LAX to Santa Monica (0.5 hr)

13:00 Lunch @ Bubba Gump Shrimp Company, Santa Monica

14:30 Santa Monica Pier, 3rd St

18:00 Santa Monica to Marina Del Rey Hotel, Check In (0.5 hr)

19:00 Santa Monica to Redondo Beach (0.5 hr)

20:00 Dinner @ Quality Seafood, Redondo Beach

Marina Del Rey, CA

(163 USD)

9/9

Sun

9:30 Santa Monica to Flagstaff (7 hrs)

[San BernardinoMcDonald Museum; Barstow—Rout66 Museum; Amboy; Needles; Kingman]

Flagstaff, AZ

(129 USD)

9/10

Mon

9:30 Flagstaff to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1.5 hrs)

11:30 Lunch @ Pizza Restaurant, Grand Canyon

13:00 Grand Canyon: Mather Point, Yavapal Observation Station

15:30 Grand Canyon to Williams, Winslow (3.5 hrs)

19:30 Winslow to Gallup(2 hrs)

21:00 Dinner @ Taco Bell, Gallup

22:00 Gallup to Flagstaff

Flagstaff, AZ

(118 USD)

9/11

Tue

9:30 Flagstaff to Sedona (0.5 hrs)

10:30 Tlaquepaque Arts and Crafts Village, Uptown Sedona

12:00 Lunch @ Oaxaca Mexican Restaurant

14:00 Sedona to Phoenix (2 hrs)

16:00 Pueblo Grande Museum and Archaeological Park

19:00 Dinner @ Top of the Rock, Tempe

Phoenix, AZ

(103 USD /Breakfast)

9/12

Wed

10:00 Phoenix to Yuma (3 hrs)

13:30 Yuma to San Diego (3.5 hrs)

Home

Item

Subtotal

Per Person

Hotel

514


Car Rent

280


Gas

245.5


Food & Water

445.5


Tips in Hotels

10


Parking

11


Grand Canyon Entrance Fee

25


Souvenirs, Stamps, Postcards, City Mugs


N/A

相關聯結:

AMV Cars (Rascal Flatts) Life Is a Highway – Cars 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Ong07BWbM

Route 66 News, A Route 66 guide to the “Cars” movie – Cars裡角色原型、動畫與實景對照

http://rwarn17588.wordpress.com/2006/06/09/a-route-66-guide-to-the-cars-movie/


[註1] Kick 在這裡解為:名詞【俚】刺激,快感,興奮[C]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網路購物原始人

“蘋果電腦的滑鼠,溫潤的觸感像情人的手。“這是美學大師蔣勳受訪時說過的話,當時我半信半疑,亟欲想摸摸看蘋果的滑鼠,是否真如大師所說,溫潤光滑,結合科技與美。

前陣子電腦壞了,只要一按電源就不停自動重開機。朋友勸我快快上網買個電腦,不但可以找到便宜價格,一切省事方便。我努力的上網瀏覽電腦型號樣式,卻總在下注的最後一刻縮手,原因沒有別的,只是虛擬購物空間讓我心慌,觸不到的產品讓我對未來沒有安全感,無法將未來幾年的數位生活托附於它。

後來終於下定決心,透過學校computer store用學生折扣訂下一台蘋果電腦。下訂之前,我不知道跑過多少次Soho的Apple店,連到加州旅遊,經過Apple都不忘進去轉一圈,好好觸碰一下未來的新夥伴,當然更要驗證Apple的滑鼠是否如情人的手,才敢安心買回家。於是我發現,原來我是依靠觸覺的消費者。

網路購物的確令人著迷,有朋友得到多家網路商店會員卡,購物時連運費都省去,還曾在亞馬遜訂購一顆大西瓜,和原文書一起運送到府。我姊姊沈迷網路購物程度也令我吃驚,總見上班回家後疲累的她,眼神依舊銳利地上網搜尋折扣商品。

美國的網路購物實在便利,不時有折扣和最新產品消息。只要在購物後留下資料,產品折扣秋冬特賣的訊息有如雪片般飛來,只可惜那些信件我開過一兩次就不在理會。有時想想,我真是錯過很多撿便宜的好時機。

身為現代人,我還是無法完全拒絕電子商務,有三項線上交易尤其讓我嘖嘖稱奇。第一,當然是線上交學費,免去我寫支票跑註冊處的困擾,在網路上填寫幾個數字,就可再度進入學店,喔不,是學殿(學習的殿堂)。第二,上網訂購機票,悠游網路縱橫比價, 深夜一人電腦前滑鼠點一下,拎著行李就可以到機場check-in,沒有多餘累贅手續,就可在美國盡情遨遊。第三當屬標飯店,可說是我旅行中最愛又最恨的一環,總是在前幾天手忙腳亂上Priceline.com下標,像賭徒一樣先放賭金,再選擇想要的旅館等級和區域,下好離手,二十秒左右的等待時間決一生死,如果賭金不幅市場行情,提高賭金再來一次。你永遠無法預測標到怎樣的旅館,不管是嶄新舒適還是老舊窄小的旅館,一律得接受。這種標飯店的遊戲完全符合我的賭徒個性和冒險性格,堪稱來美最佳樂趣。

除了以上三項我熱衷的網路消費,其他日常生活用品舉凡衣服書籍等,我都得跑到實體商店親自碰觸才敢買。衣服一定要試了之後考慮再三;護手霜和乳液也得聞到所有香味試用後再買;除了教科書,其他的書籍都必須比較版本和觸感,親自從書架上拿下感受書的重量,順便聞聞書頁翻動的味道,才有購物的真實感。我的龜毛個性讓我無法真正擁抱網路購物,看到姊姊總是收到寄來一箱箱的衣物總讓我讚嘆不已,彷彿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許再過不久,我這個網路購物原始人也會進化,到時候我買滑鼠,觸覺都不重要了。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加到你的購物袋

延續Blog上: I will e-mail you和CC文化。

是的,剛剛在網上訂一百美元的螃蟹樹(Crabtree& Evelyn)身體乳液、洗髮乳、沐浴乳、室內芳香劑,系統說會寄確認信到信箱,也的確立即收到,過了一天,又收到更新說貨品已用DHL寄出。

像失心瘋,我又訂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半年份,但住址竟寫錯,只好千方百計,搜尋哪裡有客服人員E-MAIL。

上週,幫一個台灣的朋友網購了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的折扣毛衣,現已好端端躺在房間。

自從到美國,信箱裡好多優惠通知,只要曾在此店消費,通常都會問E-MAIL,後會定期接到折扣券,Fall Sale、Columbus Day Sale,樣樣來,也難免確認無聊課程信件時,沉迷網上琳瑯滿目的型錄,衣物、書本、身體保養、配件。型錄精緻到可以zoom in,zoom out,甚至看的比在店中還清楚,也讓人不知不覺就add to the shopping bag。

難怪,嘉君說他姊姊到美國後,常在網路上買東西,衣服、鞋靴甚至家具。

昨日,上台灣Yahoo網站,發現新光三越週年慶廣告,立刻點入,但是就只是pdf檔的廣告海報,只可遠觀無法購買。不過,旋即收到Lacoste,10/14前只要購滿150元立即折扣25元的信,幸好,想買的衣服沒有SIZE,也湊不到150元,省了一筆花費。

一從圖書館回家,暫住我家的NYU好友,立即說:「剛剛在J. Crew網站看到大特價,有一件好好看的毛衣。」,我們又在網上瀏覽起來...

網路商務真無孔不入,而且只要輕按幾下,輸入信用卡號碼,成就一筆交易。

好像過分依賴網路,一則報導「干物女」令我驚嚇:
日本新流行語「干物女」是凡事都說:「這樣最輕鬆」的年輕女人,假日時幾乎在家裏睡覺,穿著高中時代的體育服,歪斜躺在家裏喝啤酒看電視、DVD或上網完全進入懶散舒服的生活。這原是日本漫畫《螢之光》裏二十七歲的女主角雨宮螢的狀態,也是許多年輕女人的生活寫照,引起絕大共鳴。

干物女10特徵:1.不管額頭看起來有多高,在家裏一定把頭髮隨意夾起; 2.愛穿寬鬆的運動彈性布料,整體看起來不搭也無所謂; 3.隨便站在廚房吃東西; 4.只有爬樓梯讓自己心跳; 5.忘記東西則不脫鞋而直接以腳尖踩地板到房間拿; 6.假日不化妝也不刷牙洗臉; 7.一晃半年沒上美容院;只有夏天除毛; 8.一個人也敢去飯館吃飯; 9.認為在家看漫畫上網也比跟男人談戀愛有趣; 10.回覆簡訊不但字數少且慢。

(真害怕,好像有幾點揪住痛處。)

好吧,我一直想在網上買個體重計呢。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C.C.文化

有感於美心夫人所寫的「I’ll email you」,我也想和大家分享進入新職場後遇到的「CC文化」。

6月換新工作,是我畢業以來第一份正常的辦公室工作,也許是因為環境不同,同事雖然也會聊msn,卻更熱愛outlook信件往返,常常一件芝毛蒜皮小事,大家在一小時就來往了7、8封信討論,剛開始我沒有隨時注意outlook的習慣,常常跟不上大家話題,搞得我後來有點神經,很愛按「傳送/接收」,第一時間看完信件並回覆。

但在辦公室,除了outlook文化,更不能忽視的是「c.c.文化」,c.c.就是carbon copy的縮寫,意謂「複寫本」,最簡單的使用方式,就是當你跟A君討論時,必須CC給A君和你的主管,好讓他們隨時知道事情的發展。

CC的意涵和目的,在無聊的辦公室中,就像戰場上的交鋒,前陣子主責專案的B君總是將案子直接呈送給主任,不久後事情出問題,需要組長幫忙解決,組長卻以一句「我不知道事情的發展。」斷然拒絕,因為B君從頭到尾都忘了CC組長,現在千錯萬錯都是他自己的錯。

當別的部門員工難搞時,信件一來一往總會聽到同事暴跳如雷,隔壁老專員冷靜的說:「再回信吧,順便連同之前回信CC給他主管」,狠毒招數。

另一狠招,當你與對方有所爭執時,再接到回信,你會發現對方的CC人選中多了你的直屬長官,而且對方語氣丕變。

寄信前,除了主要寄件人,還要很仔細的加入CC人物,甲要知道所有大事小事,即使不回應,但你的發信次數代表了你的溝通良好與否。乙雖然不關自己的事,但非CC他不可,他才能藉此批評他人的工作,反正不關他的事怎麼罵都行。丙常常莫名奇妙接到很多CC的信,雖然不常回應,但他相信這是大家對其地位尊敬的表徵。

總之呢,大家以後萬萬要注意寫信給自己的人,CC了誰。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I’ll email you.

寫這篇文章時,我的explorer只開著一個tag: Gmail。

在美國的一年來,另一個重塑我認知的文化,就是email。”I’ll email you”這句話,一天總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好幾次。以前,我認為email的時效性以天為單位,有時收到上週就寄出mail的回覆,也不會大驚小怪。我就帶著這樣的想法,到了可怕的email地獄。

不只一次懷疑,美國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就是時時刻刻回覆email。才剛剛按下送出button,連一篇好友部落格的文章都還沒讀完,就會有一封尚未閱讀的信件正燒滾滾地躺在那等著你。我曾經在晚上十一點鐘寄給教授一封關於個人作業的問題,兩分鐘後,答案立即揭曉。

說實話,我不喜歡check email,這個動作讓我感覺遭受控制、壓迫,沒有自由。因此,我習慣等到空閒時,也就是做完功課、看完所有部落格及娛樂網站、msn上好友都在卻沒人理我時,「不得已」才開始慢慢回覆。

然而,好景不常,如此囂張也僅限於一年以前的日子。

現在,小組討論的紀錄,”I’ll email you.” 跟朋友約見面的時間,”just send me an email.” 第一次參加某個活動,”please leave your email address.” 再加上雜七雜八的學院群組訊息、活動reminder、議題討論、遠距教學網上貼的新資訊、還有一些Amazon或the Body shop會員的定期促銷,就足以讓瀏覽器忙得不得了。

剛開學時,連教授都會寄一封無內容的群組測試信,以確定每個學生都能收到未來一學期的郵件轟炸。

You’ve got mail,再也不是浪漫的電子情書。

這一年的訓練,讓我養成一上網就先登入Gmail的強迫性行為,寫這篇文章時,也常常不由自主點開瀏覽器,check email。我漸漸發現,這種行為根本不是想獲得新知,而是追求點開那粗體字的郵件後,看到未讀郵件又少了一封的快感。真正記在腦子裡的東西,反而愈來愈少。

當初抗拒的事情,現在竟然成為我的一部分。在網路新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各種幫助使用者得知「你有新郵件」的工具,正逐漸佔據整個桌面。Check your email,裡面有工作、有娛樂、有知識、有人際關係,還有整個生活。

當我發現自己因為在一小時內回覆email而有成就感時(雖然效率仍比不上美國人),事情真的不妙了。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MSN 怪癖!

在台灣的大家,許多人都擁有一個msn帳號,看著小綠人轉呀轉之後登入,是許多人每天的樂趣。我跟一些人聊天發現,好像每個人對於msn有不同的怪癖,有些人顯示總是顯示為離線,有些人回覆速度快得讓人十分緊張,歡迎大家聊聊自己或親朋好友使用msn時的怪癖,說不定自己每天都不小心觸怒他人了呢。

我先提供幾個朋友和我的怪癖:
1. 極討厭對方在自己一上線就丟過來一個表情符號卻什麼字也不打。
2. 極討厭來電震動。
3. 極喜歡留離線訊息給別人。
4. 習慣顯示為離線。
5. 不喜歡對方的文字中有一堆動畫。